一路看来一路评(经营管理类)


  遇到能引起共鸣的文章,我就要留下只言片语的感受,这是我学批评专业养成的习惯。加入价值中国网两个月来看了300来篇感兴趣的文章,留了一些点评、语录式的心得。对同道对我文章的高评也及时回复交流。

  评《从刘邦排定座次看员工的不可替代性》:确立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评《湘商文化的“新五条”》:继承好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使命意识和“格物致知”、“穷经致用”的学风和勇于担当、遇天下变局绝不袖手旁观的文化精神,建设先进的湘商文化。
  评《2011文化创意产业百花齐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好的精神产品,解决物欲满足后的精神迷失.
  评《如何组建创业团队》:只招对的不找贵的,根据企业的竞争战略和行业特点招用人才。
  评论《客户不是上帝,员工不是奴隶》:只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认可,才能激励员工全身心投入。
  评《论建立工商监管舆论分析机制与维护工商监管舆论安全》:好几位工商干部看后认为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通过对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的及时回应,制造话题中心,赢得话语权、舆论引导权,释放、化解不良舆论的消解、摧毁力量,防止不当舆论对监管正当性的消解作用。
  评《从不转播“春晚”看品牌的延续》:知己知彼之后而采取的差异化策略,是各行各业取得成功的法宝。媒体大王、CNN电视台的创始人、美国排名第26位的富豪特纳就是处处突出与别人不同而大获成功的商业怪杰。这位从经营广告公司起家的媒体大王,在大规模发展之初,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买下亚特兰大一家即将破产的电视台,在经营中展开了“针对性的节目安排”:当地三大电视台的附属台在星期日上午都要播映宗教节目,他却亲自主持“奥斯卡金像奖影院”节目,给不是虔诚的宗教徒收看;其它的电视台傍晚都要播映新闻,他的电视台偏偏在这个时候播映电影,吸引不爱看新闻的观众……通过与众不同的经营安排,他的电视台短短时间就拥有了大量忠诚的观众,不到三年就扭亏为盈。 

 评《“营销高手”袁世凯》:政治包装不是舍东取西的剪辑,而是要在骨子里有符合大众价值的东西。领导者个人的政治魅力,其实质是来自公众的某些期望的实现。袁世凯“道”、“术”不一,不管怎么作秀造势,终难逃被历史遗弃的命运。
  评《您被下属脱过鞋吗?》:由发现需求到创造需求是营销理念的一大进步。
  评《黄鸣传记:创业者创造》:“创业家精神就是从零开始构建一个事业的精神”,“一个企业家,尤其是领袖企业家,必须要领导潮流”......以黄鸣先生创造性创业的事例阐释了创业的哲理,对所有创业者有启迪作用。

  评《中国“外宣”亟需脱胎换骨》:由于美国“战略传播”对核心受众的强烈指向性和参与性,契合了新媒体时代的互动性,使美国价值观的传播渗透力超越了时空,不断侵蚀别国的战略利益边界。
  评《中国媒体进军海外的陷阱》:不好好地塑造自己,就只能被动地被别人塑造。而塑造自己的关键是以目标受众所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自己的故事。
  评《老板的工作就是用好人,分好钱》:说透了一个既简单又难于做好的问题。因为做好这一点就参透了人性和做企业的根本。
  评《让下属心甘情愿地承担任务》:最重要的是要让下属明白、并且确实是做好分派的事就是为向上通道添砖加瓦。
  评《位商:领导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有好的位置观才有领导力的和谐。作记者时我曾采访过一位口碑很好而且颇为他属下三位资历很老的年长副手推崇的年轻局长,很惊讶未听说任何班子成员之间的龃龉之事。刮目相看之余有深入探究的想法,这位少年老成而又意气风发的年轻局长脱口给我一个惊喜的类比:“一张桌子四条腿,少一条都立不稳。”是啊,一个领导集体(班子),只要有一个作怪,就必定有乌烟瘴气,雷电风雨,汹涌波涛。这样的事难道少见吗?
  评《行政管制下的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民营企业如果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管控体系,不仅可以减少内部的利益冲突、树立企业的美誉度,而且可以高效率地利用中国经济的转型期在扩内需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中摆脱国企因历史原因设置的高门槛而成长为市场领导者。

  评《经理,别给员工贴标签》:员工满意度高的企业是有凝聚力的企业,员工满意度高的高管是有领导力的高管。
  评《我们该怎样营销中国》:意大利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险家马可·波罗元代时游历成都,在廊桥见识了成都的商业繁荣,非常惊叹中国内地的发达。所以廊桥入选了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
  评《中国60周年国庆之际诞生经典五角星标志》:应该由抢注商标到培育商标,充分认识商标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 。
  评《社会应向夹缝中求生存的弱势群体授之以渔》:解决无照经营一直是困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老大难问题,建系列化公益性市场是个好建议,能有效监管并鼓励积极向上的弱势群体通过创业形成向上的通道。
  评《营销的太极拳功夫》:从情感营销来说,史玉柱是绝对的高手,那充满悲情的还款,打造出了一个守信誉、负责任的企业家形象。
  评论了《如何打造学习型的团队》:学习不等同于培训,真正的学习是对现在和未来进行系统思考的学习。
  评论了《精英为己之利呐喊越来越不含蓄了》:如果将立法意图、目标、过程置于新媒体之下广泛讨论、监督,让各阶层都发表自己的声音,会不会改变立法为少数强力部门、强势人物博取利益的格局?这是新媒体改变政治生态的典型出路和做派。

  评论了《还有多少局长该鼓掌?》:表演是不真诚的沟通,没有政绩作为背景,即使赢得掌声也只是娱乐而已。

  评论了《以文化变革获取世界话语权和影响力》:话语权的获得,光靠宣传是不行的,关键是要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以本土文化以外的人可接受的方式。

  评论了《中国需要加强公共外交》:如何向世界推销中国是个大问题,需要好好研究国外媒体的传播经验与民间外交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