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要有一个教育舆论和导向的大背景。在制度和指挥棒的引领下,把课堂教学高效起来,和谐起来,是需要阵痛的。新事物的来临,总是需要时间和过程,改革是需要带点“强制”,用一定的制度和标准去规范和推广。高效课堂的模式比较优秀模式和经验有: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北京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的“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的高效课堂经验,山东省高青县的花沟初中 “课后零作业”等等。所述这些高效课堂的共同点是:都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讲“为中心的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学生课堂紧张、高效,课后轻松、发展。其中洋思经验中,教师讲约“几分钟”的课堂,杜郎口“10+35”教师讲10分钟,极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尽最大可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学习提问、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这里起着引导者、促进者、管理者的作用,在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才出现,才引导解决。同时教师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我们要明确评价课堂是否符合高效课堂的规范:1、 “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是否在自主探索、精心思考、认真讨论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2、教师的是否有合理高效的布置作业,作业是否当堂完成,有没有留课外作业,批改是否规范、辅导是否具有针对性。每个学生是否不同程度的达标合格。3、高效课堂的最后是要检验的,学生学业素质分数是否达标。我们允许差异、允许不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成功。4、作为学校的校本管理,课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课堂规范、学生的课堂规范、都要明确、无规矩不成方圆。人都是惰性的,一切的东西,都要用一种线牵着。
这是高效课堂的初级阶段,通过不断的完善,在这个总的大纲下,肯定会涌现很多个性化的模式,我们欢迎百花齐放。欢迎在这个大框架和前提下,有更多的创新和生成。高效课堂需要不断的反思与创新——高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并能进行持续的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有人说:现在很多的名师和特级教师的课,很受师生的欢迎,我们姑且不否认,我们作为教师的都很喜欢,但是我知道:那仅仅作为特级教师的个人的精彩,他们是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学生们在他们的课堂下,是一种享受、是人生的一种幸运。试问天下有几人能遇到,能享受到这幸福大餐。作为平凡教师的你我,自问没有这么强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水平,但是我们也行进在这幸福的大道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做着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做正确的事,有时候做正确的事更重要。让课堂高效起来,让每一个学生不掉队,这就是正确的事。我不知道哪些特级教师的课堂,学生是否发展了,是否每一位学生发展了,自主是否都激发了,是否是在特级教师那高明、富有艺术和技巧的说服了学生,把知识轻而易举的放进了学生的大脑。学生印象深刻,比他自己动手获取的还好。是否有些学生听着激动,回来不动、最后都还给老师,出来混的都是要还的。
至少我觉得,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空间时间给予学生,让其静心的思考、自主的探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合作互助解决,让学生知其然,更知所以然。高效的课堂,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懂得知识是靠自己获取,不是靠听出来、记出来的。那是纯分数、不是素质分数。有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才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动力源泉。是我们这个民族走向世界前列的源动力。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