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模式重建的实践研究


 怎样的课堂才算高效课堂?从原来传统低效课堂到现在追求现代高效课堂,从模式上说:传统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一切以教师自己课前预设的课堂流程上课,学生围绕着教师转,让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就坐着接收知识,以听、记等被动的方式学习,学不懂的学生,就在那里傻傻的配合老师,甚至自顾自己玩。下课后,拼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抱着应付的态度,抄别人的,上网查答案的,乱写一通的,干脆不写的。在课堂上,教师不管你学得怎么样,方正课后你给我拼命的做,还要家长监督辅导,家长不配合,说家长素质不 好,也是推脱课堂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理由。现在不是流行,民工子弟,流动性强,生源差。教师的意思是:我们教的不好,不怪老师,怪生源差,流动性强,这些我们不否认,有一定的原因。但是我们尽心了吗?教育难道就只凭你的良心吗?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学业质量
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导致大部分农村学校质量低下,一个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不及格。对于现在学校的现状:学校管理对于教学管理,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当然也更谈不上对课堂的监管,也没有什么规范课堂的细则。学业质量也不排名,也不公布,导致了大部分学校,教好教不好一个样。这一切的一切,美其名曰:新课程,重素质,重分数的考评考核,是老脑筋老思想,是应试教育,唯分数为中心。反观现代社会,没有分数的选拔或升学,行的通吗?只能换来更大的社会不和谐。我个人认为,在找不到更好的选拨人才和入学制度前,在中国这种国情下,就是分数才是实现公平公正和谐的重要保证。当然,我们要追求素质分数,学生的素质、品德好了,分数就自然好了。新课程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一切里肯定包涵分数,当然更包涵素质,素质不是音体美,是如何做人、做事、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现在很多教育管理者认为:素质就是艺术、就是音体美、以为开展一个文体2+1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了。这里就牵扯到了一个文化的问题,什么样的办学思想,什么样教育思想,什么样的课堂文化,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老师,培养出什么样的未来公民。社会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教师手里,我们培养将来的社会公民。
     因此,我以为在新课程实施这么多年了,有很多东西,我们需要规范,需要一个比较详细和明确全面的规范和细则。如出台学生学业质量标准, 教师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 
的几条标准,全国有那么多优秀的,并且行之有效的高效课堂模式,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这样的经过实践检验,被广大老百姓认可的课堂教学流程,我们什么不推广不借鉴呢?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完全可以借鉴。我个人看了,全国几个比较有名的教学经典例子、经验,他们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课堂高效,学生优秀,课后轻松,发展良好,自主学习。要吃饭了。。。。。。待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