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未富先老”,尤需“未老先富”


    

应对“未富先老”,尤需“未老先富”

 

严辉文

 

近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围绕“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几个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论坛成员、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演讲中表示,中国人口变化的一个特点是“未富先老”,这将成为“十二五”最重要的挑战。“未富先老”的话题再次激起波澜。

 

相关统计数据勾勒出中国社会老年化的轨迹。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结构比重为6.8%,与世界平均水平完全一样,至2009年,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已达8.3%,显著赶超世界平均水平7.5%。而正如蔡昉先生在论坛所指出的,与老年化比例超过世界平均数更为严重的一个事实是,中国人口变化的最大特点呈现为“未富先老”。

 

老年化已不再遥远。在坊间笑谈人们都知道,逐步成为社会中坚的独二代们,将来一对夫妇到少要养4个以上的老人。因为他们的父辈已然远离工作岗位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长寿的祖辈可能依然健在。一笑而过之后,我们不曾细想那到底意味着什么,倒是专家学者们说得透彻。蔡昉先生“先老意味着要素发生变化,劳动力贵了而资本相对便宜了,也意味着我们丧失原来劳动密集比较优势;而未富则是说,我们不会再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得到足够显著的比较优势,因此,我们面临着尴尬境地,这时比较优势不显著,我们需要进行选择。”

 

现在是时候想一想应对之良方了。中国劳动力报酬之低,大约可以从农民工这一特殊词汇中得到印证。全国总工会的最新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整体收入偏低,在接受调查的1000家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收入偏低是一个无奈的现实(见221日《人民日报》)。而农民工困境其实远非限于农民工这一群体,新闻农民工、高校教师农民工之类的调侃,早已见证了农民工词汇的时代特征,应富而未富显然并非是农民工群体的特有现象。

 

既然没有办法让老龄化脚步停下来,也不可能变戏法让老年化状态退回去,不可能遏制“先老”,那么我们能不能着手改变“未富”的状态呢?现在看来,这也许是必须的。老年化首先改变的是劳动力资源现状,我们也许依然人口众多,但是劳动力却显得更加金贵了。让劳动力更值钱,既是劳动者养老的需要,又是一种市场本能。而仰仗于经济的积累,人们既有了养老的依靠,又有了投资市场服务社会发挥老有所为余热的可能性。

 

让劳动者“先富”,本质上还是人本关怀的要求。先富不仅仅意味着收入的增加,而且意味着基于经济水平上涨的人的全面发展。富,不是一个经济的概念,更是一个社会的概念。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包容、更加开放,公民更加健康、更加自信、更加优雅。先富的公民不必惧老,老年人成为社会财富,如传说中的老中医一样不仅仍然贡献如社会,而且越来越值钱的可能性也大大地增加了。

 

着力让公民未老先富,必须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使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更多地以民生幸福为指归,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创造力迸发的社会,才可能能让鹤发童颜的公民也同样有更多的社会担当,才能以先富抗衡先老。

 

相关链接之未富先老: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2/20/c_121100418.htm

相关链接之农民工收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2/21/nw.D110000renmrb_20110221_1-0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