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吞阴”后大盘何去何从
上周五晚间,央行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此,我们在上周策略分析中已经有反复的提示:
(1)CPI“重修”并没有减缓潜在的通胀压力,进入2 月份之后,各类农产品、资源品价格仍在迭创新高,“用工荒”压力下的服务性行业价格几乎全线接力上涨。相对于“重修”后的CPI,更具指导意义是1月份PPI环比上涨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涨幅达到了1.2%,这最终会向下游传导。因此,1月份CPI还不会因为“重修”成为本轮通胀的制高点,也不会减缓潜在的紧缩压力。
(2)春节假期后到3月底约有9550亿元的央票到期,由于利率仍是偏低,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回收的能力有限,央行有必要以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对冲。
(3)由于1月份外汇占款达到4500亿元,历史上当某个月外汇占款超过3000亿元时,下个月一般都会以提高准备金率来进行对冲,本月内提高准备金率的概率就非常大。
因此,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兑现了我们之前的预期,由于市场之前已有预期,本次在2900点一线的“提准”对行情是利大于弊。原因是:我们上周分析提示,在2950点以上堆积着去年10月份周期股报复性反弹创造的史上最大天量,因此,在这个时候出些利空,有利于行情对上档积压筹码的消化,反弹的力度反而会增强,周一行情低开走高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个因素。
但是,尽管周一收出了阳吞阴行情,行情就此突破3000点的条件仍不具备。“史上最大天量”并非一天就能消化,何况周一的成交量仍处于偏低水平。更主要的是,本次“提准”说明央行并未因为1月份CPI低于预期而停止或者放慢货币紧缩的进度,后期紧缩的靴子远未全部落地,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在4月中旬之前至少还有一次“提准”,且还有一次加息,全年至少还有2-3次加息的空间。这仅是政策性因素,我们曾分析,现在的行情即是在“紧缩已成常态”的氛围中已经消化了政策紧缩的压力,但对紧缩给经济基本面带来的损害还没得到真正消化。
从目前政策对应经济基本面来看,目前的政策正在“走钢丝”:如果流动性收缩过度,经济必会受伤;收缩力度太轻,经济没问题但通胀压不了。回顾中国经济的发展史,经济不受损而通胀又能得到控制的调控史上还没有。1月份货币供应增速明显下滑、M1增速首度下穿M2、经合组织中国领先指标放缓、PMI环比明显回落等均预示着经济增速要经历一段下滑过程。
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刺激性复苏周期结束与新一轮内生性增长周期之间的过渡期,通胀及其政策紧缩力度决定了过渡期内的经济环境,在通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之前,新一轮增长周期还缺乏启动契机,在此之前,还将会经历一个化解通胀引致的经济下滑阶段。因此,我们对节后周期股、二线蓝筹股的反弹定性为估值修复,而非进入新一轮价值增长周期。
因此,政策面、基本面、资金面均决定着行情越上3000点还存在很大的障碍,我们上周分析提示,即是在“两桶油”的配合下,短期内的指数刺破了3000点,更多的也是个假突破。在另一方面,通胀与房地产调控又逼迫着社会流动性“只能往股市里走”(逼迫富余流动性进入股市,又以高频度的新股IPO予以回收和对冲已经是回收流动性的另一种策略),“只能往股市里走”的流动性与紧缩政策在行情中形成了对峙,再加上“横卧”中的银行股对指数的托底作用,行情也不存在大幅下跌的空间。
因此,2800-3000点箱体波动已是行情的主旋律。从短期行情来看,尽管周一行情“阳吞阴”,但本周有12只新股发行、周三还有230亿中石化可转债发行、周四是银行上调准备金率缴款的日期,也存在冲高回落假突破的可能。在经济过渡期、行情振荡期阶段,经济与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因此,在投资策略上仍要追求操作行为与仓位配置的确定性与防御性。在当前“个股制胜”的时期,“低PE+催化剂”仍是择股的重点方向,低PE提供防御性,催化剂提供估值修复的动力与行情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