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三国杀”能否催化高考改革


2月29日,全国6万考生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7所高校合作进行的自主招生考试。(《北京晨报》 2月20日)
  因为这7所大学是清华大学领头,所以被人称为“华约”。跟“华约”鲜明对垒的是“北约”,由北京大学领头领头,也包括了7所知名高校。“华约”、“北约“之外,还有由北京理工大学等8所知名学府结成的“卓越联盟”。
  三大自主招生结盟运动组织,自此组成。而它们结盟的基础就是: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
  已经考过的“华约”试题,的确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比如说测试结束之后,考生拿到手里的将不会仅仅是几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而是一份详实的成绩报告单。在这份报告单中,考生将得到关于自己成绩、强项、弱项等各方面的全面分析,很像是一家正规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试题也比较有时代特色,最雷人的官话“跟政府作对就是恶”就被当做试题提供给了学生辩证分析。
  所有的实验最终指向都是高考。高考改革已经成了一种趋势,只是这种改革的涉及面太宽,影响也太深远,没人敢、也没人能承担改革一步到位万一失败后的历史责任。先放出几所高校来进行搏杀和探路,等到时机成熟,很有可能就是高考全国性的变化。包括前几天闹得纷纷扬扬的南方科大事件,一直到现在的三大高校联盟出现,我们发现教育部其实是在下放高校招生的权力,把这种权力交给高校自己去操作,甚至还能够“容忍”几大高校巨头“拉帮结派”,自己去搞争抢生源的“圈地运动”。
  而从这次“华约”试题中透露出的连接着地气的鲜活气息,我们也似乎闻到了一点许多人都在向往的那种当年“西南联大”的东西。
  把招生权力下放,随之而来的新鲜东西会是人才标准和考生个性的一定释放。这个思路,似乎已经让我们见到了高考改革的曙光。但是,这样的做法也有它显而易见的不足,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意识无意识地把农村考生排挤成了看客。这样的考试,很多都是在一二线的大城市举行,试题又是所谓的“需要课本之外”的素质,农村,或者城市,沾光,背伤,你懂的。
  有个游戏叫“三国杀”。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联盟,有没有能力去悄悄地撬动高考这头“上古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