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评职称抄论文的,没见过抄得这样明目张胆的。”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收到读者许隆洋(化名)的来信称,他经调查发现,山东省枣庄电视台副台长兼广告中心主任张静参评副高级职称的10篇论文,竟然都涉嫌抄袭,有的篇目甚至“通篇连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中国青年报》 2月21日)
其实这都不叫新闻了。
涉嫌抄袭论文的新闻很多,有硕士、博士毕业的高材生,有大学的教授,有知名的学者,还有行政官员,各行各业都有被涉及到的“新闻主角”。
多一个张静不多,少一个张静也不少。
我不想再去从什么学术道德上来声讨张静。因为张静本身就是在电视台拉了五六年的广告,距离什么学术这么高雅、高深的东西估计离得很远。世界上像是张静这样离学术很远的人很多,三百六十五行,并不是要求每行都得是科学家,但我们现在职称评定办法却要求每个人都是能够写得出、发得出论文的学者级别人物,都是科学家或者准科学家。
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穿衣,都想拿更多的工资,所以理论上体制内的每个人都要评职称。比如说张静,这个人可能很擅长拉广告,但她未必就能写出论文来,要不她也不会被人揭发涉嫌突击抄袭10篇论文。所以说,实际上业务能力很强的张静,未必就能评上高职称,也就未必能拿到相应的高工资。于是,张静或者张静们就选择了铤而走险去抄袭论文。
因为这些基层单位的人员基本不做研究,要他们写论文纯粹是赶鸭子上架,但是要想提升待遇,又必须提职称。所以,各行各业有很多这样的张静。在当前的职称评定体系下,张静不是新闻,没有张静才是新闻。
每当一个张静出来的时候,我们都表现得义愤填膺,恨不得把张静们给按到历史道德耻辱架上用钉子给楔住。但是,我们似乎也应该回过头来去想一想,为什么张静们就层出不穷?诞生张静们的土壤——职称评定办法,是不是就能完全置身世外?
这样的职称评定体系在,张静们就在。新闻媒体曝光了枣庄的张静,还有无数的张静躲在期刊里,以为自己是最终的幸运儿。
其实这都不叫新闻了。
涉嫌抄袭论文的新闻很多,有硕士、博士毕业的高材生,有大学的教授,有知名的学者,还有行政官员,各行各业都有被涉及到的“新闻主角”。
多一个张静不多,少一个张静也不少。
我不想再去从什么学术道德上来声讨张静。因为张静本身就是在电视台拉了五六年的广告,距离什么学术这么高雅、高深的东西估计离得很远。世界上像是张静这样离学术很远的人很多,三百六十五行,并不是要求每行都得是科学家,但我们现在职称评定办法却要求每个人都是能够写得出、发得出论文的学者级别人物,都是科学家或者准科学家。
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穿衣,都想拿更多的工资,所以理论上体制内的每个人都要评职称。比如说张静,这个人可能很擅长拉广告,但她未必就能写出论文来,要不她也不会被人揭发涉嫌突击抄袭10篇论文。所以说,实际上业务能力很强的张静,未必就能评上高职称,也就未必能拿到相应的高工资。于是,张静或者张静们就选择了铤而走险去抄袭论文。
因为这些基层单位的人员基本不做研究,要他们写论文纯粹是赶鸭子上架,但是要想提升待遇,又必须提职称。所以,各行各业有很多这样的张静。在当前的职称评定体系下,张静不是新闻,没有张静才是新闻。
每当一个张静出来的时候,我们都表现得义愤填膺,恨不得把张静们给按到历史道德耻辱架上用钉子给楔住。但是,我们似乎也应该回过头来去想一想,为什么张静们就层出不穷?诞生张静们的土壤——职称评定办法,是不是就能完全置身世外?
这样的职称评定体系在,张静们就在。新闻媒体曝光了枣庄的张静,还有无数的张静躲在期刊里,以为自己是最终的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