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三阶段油耗限值标准为5.9L/百公里
近几个月来,关于2015年中国新生产汽车油耗水平问题,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之一,引起了一定的争论。各方争论的焦点是,届时新生产汽车的百公里油耗标准究竟应该是多少?确切地说,应该是6.9升还是5.9升?
6.9升/百公里的油耗标准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的、即将出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即通常所说的“三阶段油耗限值标准”提出的;而5.9升/百公里的油耗标准则据说是工信部在一个对行业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文件中提出的。
为什么同一部委会提出两个不同的限值呢?由于两个标准均拟于2015年生效,使人们不由得不产生下列的疑问:同是为2015年设定的目标,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标准?
5.9还是6.9?看似文字游戏,其实不然。
据知情人士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主管处室拟在实际工作中,将5.9升/百公里的油耗限值取代相关国标中规定的6.9升,作为从2015年起实施的三阶段油耗限值标准。也正因为如此,“5.9”才成为近期汽车业界的关键词。
如果真的如传闻所说,那这一字之差就不能等闲视之。
6.9升/百公里的油耗限值是即将出台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提出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一限值的确定,是在经过国内外调研、科学论证,及与企业协调后提出的;一旦该国标经批复实施,即拥有法律效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9升/百公里油耗限值的出现显得很突兀。笔者推测,有可能是为了满足国家能源安全,即到2015年时我国石油自给率不低于30%的战略目标,并综合届时汽车保有量、石油消耗量等指标,反推得到的汽车应有油耗值。
或许从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我们应当实施5.9升/百公里油耗限值,但由于它未经过科学论证,亦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如果简单地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起作用,难免给人留下主管部门“拍脑门”决策的不良印象。
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方法有很多,行政手段绝非最优方案。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善于利用财政杠杆,用利益促进节能汽车的发展。例如去年实施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效果就非常好,对促进汽车消费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而干预经济运行,但这种干预必须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可能给别有用心之人留下攻讦口试。以5.9与6.9的争论为例,假如前者在没有经过法定程序的情况下取代了后者,要是有人以此作为我国并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证据,政府当如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