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冤案”被昭雪的背后


    丰田汽车在美国因“油门踏板事件”所引起的轩然大波总算有了一个了解,有此造成对丰田在北美及其他地区的销售损失和品牌伤害的经济代价极其高昂,至少在几十亿美元量级上。对于此事件的判定,与其说是产品质量层面导致,不如说是更高层面的经济与政治的混合结果。按照惯常的法理判断,一个重大事件出现,首先该分析谁是最大的收益者,谁是最大的受害者,由此溯本追源。铺天盖地的舆情更多是处于跟风或情绪化的宣泄,不足为凭。

    目前国内媒体谈及此事总表达成美国政府如何云云,其实是一种误读,对于丰田北美事件,奥巴马政府从头到尾没有做过什么官方表态,而是一些国会议员们上蹿下跳,推波助澜,正像拿捏中国人民币估值和贸易顺差之类问题一样。丰田事件既不是由美国政府始作俑者,也不是再由美国政府来出面平反。但也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丰田事件是由美国“三大“汽车企业暗中捣鬼,驱动政客们摇旗呐喊。这些都是几十年和上百年的跨国企业,不屑于用低劣的政治手段来解决市场困境,而且他们也要进入到许多别国市场。但是美国本土车企和相关行业确实也是丰田事件的最大受益者,这事就显得比较纠结缠绕。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以丰田汽车为领头的日系车企在美国的业绩逐年攀升,甚至“反客为主”,让美国本土车企从市场份额从90%以上的绝对优势跌落到50%以下,让底特律长期蒙上一层铁锈色,裁员关厂的消息常见报端。在正常年份,外国车企只要不是靠大量出口美国产品来达到可观的市场占有率,而是扎根美国本土生产,一些利益相关的政客们也奈何不得。外国车企落脚地的州、郡、市三级政府和地区政治势力都是力挺支持者,因为对当地的投资可带来可观税收、就业机会和社区繁荣。这就能理解为何连李书福在底特律亮相,密歇根州长也会亲自来接见的原因。美国南方各州吸引来诸多德国、韩国和日本车企落户,美国东北部本土车企扎堆的几个州也无可微言;美国实行联邦制,各州各行其是。

    当三年前席卷美国的金融危机袭来时,平时的游戏规则都打乱了。通用汽车兀然暂变成了“国企”,克莱斯勒也第二次“改嫁”到菲亚特集团,车市萧条,大量裁员和关厂,汽车行业岌岌可危,这种时刻“外来户”最容易当做政客游戏的牺牲品和公众情绪宣泄的下水道。德国“一战”战败后,国内犹太人就开始成了牺牲品,俄罗斯经济不景气事,来自非强国的外国人常受到无端袭击,历史上这类事件比比皆是。虽然奥巴马政府在执政,还有若干年可干,但是国会面临中选,各州众议院也要改选,这是各路政客开始纷纷粉墨登场,亮相造势,争取选民,力获选举优势,吸引选择就要有能打动选民的故事主题。尤其是来自美国本土汽车产业集中的几个州的政客们必然要打出振兴本地区产业和就业的大旗,谁“祸害”了美国本土车企健康发展?祸水当然是外国品牌产品和其制造企业,丰田汽车是美国最大的外来品牌车企,“擒贼先擒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些有共同利益关联的政客们走到一起,掀起了丰田“踏板门”事件的轩然大波。对丰田汽车的一系列的声誉打压,最终造成了丰田汽车的在美国市场占有率的相对份额大大减少。

    在此事件中,作为主管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政府行政部门,美国联邦交通部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并没有因受政客们的压力而随波逐流。要做出对丰田汽车的踏板门事件的正式官方结论,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流程来拿出铁证。虽然当时有大学教授个体业余做过点所谓的验证,丰田也表示过花费很大的精力来自查没没找到故障的确切原因,这些单方面的验证都不足够构成政府部门出具结论的依据,还得靠交通部独立组织专家班子来独立做出结论。即使在国会举办几次听证质询时,交通部长拉胡德也坚持表态,当时还没有拿到确凿的证据说明这些车辆踏板故障是有油门控制的编程缺陷导致,当然政客们也无法无中生有,他们热衷的是“过程”游戏,而非最终结果,奥妙在于持续不断的“折腾”能收奇效,折腾够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次交通部正式澄清丰田“踏板门”并无原先被指向的控制系统的编程缺陷,所以称丰田汽车是“可放心开的”车辆。对此事件做了最后的了断。这场游戏有此落下了帷幕。以过“中选”达到目的的政客们也对此无了兴趣。一切都恢复到常态。美国本土的车企通过政府适时的大力援助和自身的强力变革,走出的泥沼,相对往昔,变得更有市场竞争能力。丰田事件于是成为一段引入注目的故事,封存进入汽车发展的历史。但这对德国、日本、韩国进入美国的车企留下的心有余悸的记忆,但愿美国经济不要再遭遇到这种令人揪心的重大危机,避免哪种替罪羊被再次抛出。文  未经许可

【授权状态:本文作者授权搜狐网独家刊载此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