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争农民工权力“截留” 何如权利“给力” 刘效仁
春节过后,东西部开始打起了农民工的争夺战。“再找不到,我们准备去东南亚招了。”日前广州市“春风行动2011”专场招聘会面对200多家企业,5000多个岗位,前来揾工的人并不火爆,最热的招聘岗位前也只有大约十个人排队,而二楼的很多招聘摊位前整个上午都没人前来应聘。上海,一些用工企业开着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去接农民工回来。重庆,当地官员更是在春节期间有一项特殊的加班任务,就是设法把那些回家过年的农民工截留一部分,能留多少就留多少。可正如网友所论,争夺农民工,意味着农民工地位提高了吗?意味着他们善待农民工了吗?我看要打一个问号。( 2011年2月13日广州日报、11日央视网《新闻1+1》)
从十年前就开始的东部地区民工荒,至今愈演愈烈。老实说,由于经济欠发达,种粮的比较效益下降,本地的就业岗位的匮乏,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地的富余农民到珠三角、长三角打工就成了最佳选择。想当初,地方政府把组织农民工劳务输出当成了经济增长点,在一些县份甚至成了“政绩工程”,每年巨额的劳务输出收入,被作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亮点。年后县领导亲自带队,包车组团欢送农民工外出,年前又组织车辆接回。我住的隔壁就是公共汽车站,对其热闹景况感触颇深。
十年间,这种供求关系发生了渐变。地方不再组织车辆送,改由对方企业接。再后来,用工企业来的车辆也越来越少。许多农民兄弟开始留在本乡本土打工。日益活跃的中西部用工量明显增多,政府为解企业招工之忧,不得不亲自出面截留农民工。个中变化耐人寻味。
珠三角、长三角,何以失去了招工的优势?农民工何以用脚投票?这些地方长期利用人口红利,靠着低成本的用工赢得市场空间,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十多年不变的1000多元的月工资,使农民工糊口越来越困难,何谈养家?有网友直陈,许多公司把工资+加班费+奖金+节假日无休+养老保险+公司交的养老保险+工人的饭钱+住宿+过节发的东西+等等加起来2000左右作为公司工资对外张扬,事实上到手的却少得可怜。更应看到,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农民工至今仍未能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据介绍,农民工在城市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才只有30%左右,更多的只是工伤保险,甚至于很多人是没有保险的。尤其是教育制度分割的状态,使得高中阶段的子女难以在打工地升大学、考试,农民工的子女不得不又返回到家乡去学习,这更让他们很受伤。
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开始崛起,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尤其是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调研结果,东部地区打工者月收入比西部地区仅高5%,相差几十元钱,而五年前则高达15%。何况在家门口打工,能近距离地照顾老人和子女,免去亲情的牵挂和旅途的奔波,获得家的归属感。子女也不会成为留守儿童,亲情更有益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两天,本市的开发区就在我们的政务新区竖起了招聘启示,其待遇就十分优厚,男女双双应聘的还给解决住房问题。既如此,何必再舍近求远呢?
这一接一截的争夺战或许还将继续下去,而薪水已不再是唯一的竞夺标准。随着农民工二代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权利意识的觉醒,福利、权益和公平的国民待遇正成为他们的孜孜追求。是故,对农民工的争夺,当实现从单一的拼工薪到兑现公民权利的根本性突破。除了在居住上能够和城市人平起平坐,新一代农民工就希望在公共服务上能够享受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比如技术培训,子女的教育。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只使用人口红利而不给人口以回报的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农民工也都能够有尊严的活着。http://news.sohu.com/20110213/n279309609.shtml
http://news.sohu.com/20110211/n279275011.shtml
通联: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刘效仁,235300,电话,05578095386办,[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