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2009:赫塔·穆勒


                     

           诺贝尔文学奖2009:赫塔·穆勒

          ——张爱峰

德国女作家国赫塔·穆勒拿到了200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又一位女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位女作家的文学水平在获奖的女作家中算是特别高的了,作品很有特色,个人风格特别明显。我读了她的一本长篇《呼吸秋千》和一本短篇小说集《低地》,被她的小说语言所感动。小说是叙事文学,不讲究太多的辞藻,所以大多数小说家的语言水平都不算高,而情节更好一点,就算有些小说家描写比较出色,也难以跟诗人相比。但写过诗歌的小说家则不同了,比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中国作家古龙,而赫塔·穆勒也恰恰是这样一个作家。读《低地》给人的感觉很怪,一点都不像小说,更像是散文和诗歌,不管这些作品是写实的还是虚构的,都首先是语言的雕琢,把每个句子都写得很别致。“蜡烛从它们的手指上挤出流动的矮树丛。这流动的矮树丛在空气中僵化的像我的肋骨。灯芯烧焦成碎屑,支撑不住火焰。起皱的蜡烛间,一个土块滚到蕨类植物下面。”这样的描写是诗歌的语言,同时也是绘画的语言,感觉像一副饱含哲学深意的风景画。类似于这样诗歌化的句子太多了,每一个都展示出作者突出的观察力,同时也展示了很高的想象力。长篇《呼吸秋千》里这样的句子相对少了一些,但也还是有很多。看到这样的作品总让我想起两个作家,一个是中国小说家余华,他早起的短篇小说中,各类修辞也很多,也有很别致的,比钱钟书的作品好多了。但到了后期写长篇的时候,语言更加的现实主义化了,靠故事打动人,而语言却失掉了魅力。当然,余华早期那些作品语言让人吃惊,但不像穆勒这样自然而有魅力。至于中国女作家残雪,比余华语言更别致,但同样感觉不如穆勒写的自然。很多中国作家抱怨诺贝尔文学奖不公正,比如普吕多穆、保尔·海泽、凯尔泰斯、耶利内克、纳丁·戈迪默水平不高,但至少有四分之三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还是够资格的,比如黑塞、艾略特、拉克斯内斯、君特·格拉斯、达里奥·福、萨拉马戈、帕慕克等人。国外评论家总说中国作家缺乏想象力,这倒确实很正确,一贯以来的现实主义评论倾向使中国大多数作家严重缺乏想象力,作品风格又不够突出。相对而言,还是通俗小说作家写的更好点,比如古龙、今何在、小椴这样既有风格又有文彩的作家,他们给我的感觉比纯文学小说家好多了。但武侠小说、奇幻小说在国内总是被弱智的评论家瞧不起。《水浒传》《三个火枪手》不都是武侠或者骑士小说吗?《西游记》《魔戒》《蝇王》《奥林匹亚的春天》不都是幻想文学吗?

赫塔·穆勒更难得的地方是,她把这些极具想象力的语言,有突出观察力的语言用到了写人类的苦难身上,所以显得更亲民,而不像泰戈尔那样更哲学化,像《碟形世界》的作者普拉切特那样更幻想化。当然,穆勒的语言水平是比泰戈尔和普拉切特低一点的。《呼吸秋千》写的更的是劳动场的事情,我觉得更像中国的劳改犯工作。小说写的最感人的就是关于饥饿的描写,还写了神秘的饥饿天使。穆勒是一个遭受了很深苦难的人,亲人之间有爱,但更多的是不理解,就像她小说《呼吸秋千》封面上写的那句话:“国家把我当罪犯囚禁/亲人把我当耻辱放逐”。也许正是苦难造就了优秀的文学作品,成就了杰出诗篇。那些说穆勒靠什么政治色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可以闭口了,说之前最好先写出点像样的句子来吧!国内作家的水平有几个能赶得上高行健、赫塔·穆勒的啊,写好自己的作品才是重要的!

                                                      爱峰打分: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