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尽管遭遇经济减速,中国大宗商品需求依然旺盛,拉动国内产量大幅增长,同期市场价格高位震荡,创下新高后又大幅回落。展望2012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形势,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供求关系与价格行情,主要受到全球经济减速与货币贬值两大因素博弈,呈现先抑后扬,宽幅震荡格局。
(一)消费需求继续增长同时,消费结构发生调整
2012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如果不发生大的意外,全年经济增长能够在9%左右。从名义增长率来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20%以上增幅,工业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16左右,外贸出口回落到20%以下,甚至有可能更低。受其影响,全年8种重要大宗商品表观消费量达到69亿吨,比上年增长10%左右,需求增长水平有所回落。其中煤炭表观消费量达到或超过42亿吨,铁矿石表观消费量不低于约为20亿吨,增幅均在8%以上。石油表观消费量向5亿吨关口靠近,增长5%左右。
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将面对内部转型与外部债务危机冲击,由此产生大宗商品消费结构的明显调整。这种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中国内部需求的增长明显高于出口需求(含间接出口)的增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外贸出口依存度很高,大宗商品需求中很大部分用于加工出口,其实是境外需求。近些年来这种状况正在发生转变。权威机构测算,2011年中国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转为负数。预计随着出口水平的进一步回落,2012年,净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依然为负值,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会上升。这就导致中国大宗商品消费结构中,国内消费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比如在铁矿石的消费比重中(按含铁量测算),2012年提升至的95%以上。如果考虑到机电产品等钢材间接出口,国内需求的比重也会占据80%以上。
其次是大宗商品需求,更多地向内陆省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倾斜。从2008年开始,随着加工制造业的梯次转移,中国内陆省市经济发展明显提速,超出沿海发达地区。到2011年上半年,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经济增速逐步靠前,而北京、上海经济增速落后,分别为倒数1、2名。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继续保持,并且会有所加速。这也使得中国大宗商品消费结构中,沿海发达地区消费比重继续下降,而内陆省份消费比重继续提升。
这种消费结构性调整,是中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以后一段时期内,还会持续下去。
如果新一年内各国货币竞相严重贬值,尤其是欧元区崩溃,将会刺激一些国家将纸币形式的外汇储备,部分转化为大宗商品等实物形式,由此增加全球大宗商品实物性避险需求,也会成为中国大宗商品需求的组成部分。
还有一种情况,即欧美债务危机严重恶化,甚至出现超过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受其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实体经济需求萎缩,价格行情出现深幅跌落,将会引发中国一些部门与企业的“抄底”行为,从而导致总需求结构中,“抄底储备需求”的明显增多。
(二)资源供应难以宽松,进口比重提升
中国较高水平的大宗商品需求,为全球资源供应提供了强大动力。预计新一年内全国大宗商品新增资源量接近70亿吨,增长10%以上。其中煤炭新增资源量在42亿吨以上,增幅也在10%以上; 铁矿石新增资源量有可能跃上20亿吨关口,增幅都不会低于8%;石油新增资源量4.8亿吨左右,继续5%左右的小幅增长态势。
受到资源储备及其开采成本不断提高影响,新增资源结构中,国内产量较为平稳,增长幅度有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淘汰落后的巨大压力,亦约束了产能的更多释放。其中钢铁、煤炭、水泥、焦炭、矿石等产品所受约束较为明显。比如粗钢产量难以超过10%,由此使得矿石、焦炭等冶炼材料产量增速相对平稳。
国内产量的相对平稳,使得中国需求增长所要求的资源供应,更多地向进口倾斜。预计全年8种大宗商品(不含谷物、棉花、食糖)进口量将达到或超过12亿吨,增长8%以上,明显高出上年增幅。其中石油;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橡胶等产品进口增幅都会有不同程度提升。
资源进口总量中,中国企业走出去,所获得的铁矿石、天然橡胶、石油、有色金属等权益资源比重提高,同时一些大宗商品进口来源地区多元化。比如进口铁矿石中,来自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印度的进口比重下降,而来自其它地区的比重上升。
影响2012年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危机可能引发新的地缘政治动荡,以及一些国家的资源保护措施,由此引发大宗商品的供应干扰。比如印度对于出口会进一步收紧,净出口量有较大幅度下降;一些国家相继提高了资源税收等。二是出现新的严重自然灾害。过去连续两年,世界一些地区均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得全球谷物、油料、棉花等农产品产量受到很大影响。如果新一年内继续遭遇极端气候影响,全球农产品市场风险势必加大。联合国及其其它国家组织,接连发出警告,担忧2008年粮价飞涨在全球引发骚乱一幕重演。
由此可见,2012年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资源供应依然趋紧,不要指望出现所谓“宽松拐点”。
(三)经济减速与货币贬值两大因素博弈,市场价格先抑后扬
2011年以来,欧美国家“双债危机”越演越烈,世界经济二次衰退,甚至是更严重衰退风险明显提高。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如何?总体看来,今后大宗商品价格行情主要受到经济减速与美元贬值两大因素博弈制约,呈现先抑后扬,近弱远强格局。
1、“双债危机”下全球经济共同减速,拖累实体需求。美欧国家“双债危机”问题所以瞩目,主要在于全球金融体系会因此遭遇重大冲击,甚至引发世界经济新的更加衰退。尤其是如果希腊、意大利债务违约,引发多米诺效应,导致欧元区解体,包括欧元的崩溃,世界经济所遭遇的冲击将无法想象。另一方面,虽然目前美债违约风险暂时解除,世界各国金融机构松了一口气,但巨额公共债务问题并未消失,反而因为“借债天花板”提高而规模更加庞大。欧元区国家与日本同样负债累累,有些国家甚至达到了破产程度。
庞大债务的持续增长,势必加重政府财政利息负担,导致其它方面支付能力被迫缩减。一些国家在在提高债务上限,或者接受债务救助同时,必须在未来消减相当规模财政赤字。而在政府收入(加税与经济提升)不能显著增加的前景下,任何消减赤字计划都意味着紧缩开支,这对于因为需求不足而乏力的经济复苏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由此可见,欧美国家债务庞大问题依然存在,住房和就业疲软问题依然存在。投资者与生产者信心不足、消费者“捂紧钱袋”以及政府被迫消减开支,几大效应叠加,将使得全球需求形势恶化,世界经济复苏也因此更为乏力,甚至出现更严重经济衰退。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下,全球大宗商品实体经济需求将明显萎缩。如果这种局面真的出现,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都会再次暴跌,甚至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2、美欧国家非常规减债,成为推高大宗商品价格新因素。由于西方国家所欠天文数字债务,无法通过正常增收节支解决;另一方面,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压抑了西方国家的消费能力,导致经济复苏乏力,因此只能通过货币贬值等方式,尤其是美国 借助于美元霸权,实现其“非常规减债”,由此引发了今后世界货币,尤其是美元的持续贬值趋势。受其影响,大量货币再次进入市场,势必引发国际市场包括矿石、焦炭、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成为推高全球钢材价格上涨的新因素。对此,要予以高度关注。
3、两大因素博弈,引发市场近弱远强格局。总体而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行情处于上述两大因素的博弈之中。经济减速,甚至经济衰退力量大于美元等货币贬值力量,大宗商品价格跌落;反之价格就会上涨。
近期来看,全球经济减速,甚至二次衰退的可能性增加,使得大宗商品市场面临很大风险,处于相对弱势。无论是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都不排除跌落的很大可能性。中、远期来看,因为多种因素引发的美元贬值将占据上风。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各种“救市”措施陆续出台,抄底资金的大量涌入,加之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情况依然良好,进而共同推动上述商品价格谷底反弹,而且是较为强劲的反弹。前段时期跌落越是猛烈,其后的反弹力度越是强劲,呈现近弱远强格局,先抑后扬,宽幅震荡 格局。
重要大宗商品中,农、矿产品产品类,如谷物、油料、矿石、煤炭、黑色金属等,因为成本刚性较强,易于受到自然灾害干扰,以及消费需求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即使西方国家出现更严重经济衰退,其价格跌落空间有限;与此不同,有色金属、橡胶等商品,因为金融属性更强一些,在恐慌避险气氛以及流动性泛滥影响下,巨量资金大进大出,市场价格的震荡幅度远大于前者。
中国大宗商品市场新一年展望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