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里,美国一些政客和学者不断在各种场合无端指责人民币汇率。其中,屡屡被提及的就是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和失业。为了把问题扩大化,又把人民币汇率和全球经济失衡联系起来,煽动其他国家一起施压。目的无非是把自己的问题变成别人的问题,为自己的经济政策失败寻找替罪羊,转嫁矛盾和转移不满。面对无休止的纠缠、炒作和舆论攻势,就连一些美国人士都对这种非常无聊的政治游戏感到厌倦。然而,这种做法已经影响甚至左右了部分西方民众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判断,汇率成为丑化、描黑中国的工具。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的来临,人民币汇率问题还可能会进一步政治化。中国必须据理力争,主动回击,还原真相,以正视听。
影响国际收支的因素很多,汇率只是其中之一,某些情况下甚至都不是主要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贸易和经常账户逆差呈现扩大态势,大多数年份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逆差超过GDP的4%。从2002年到2007年,美元持续贬值,对主要国家货币的贬值幅度达到32.7%,然而美国贸易逆差从2001年的3618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6967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也从3.52%增至4.97%,经常账户的整体情况也大体如此。连美元大幅贬值都没有解决美国国际收支逆差问题,如果说靠人民币升值来解决,那就更是无稽之谈。另一个事实是,从2000年到2010年间,有6年美国国际收支变化与美元汇率变动的实际对应状况与理论上的关系是背离的,其中4年是美元贬值伴随着美国国际收支恶化,2年是美元升值伴随着国际收支改善。这说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根源不在汇率,更不在人民币汇率,而是美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结果。
美国一直强调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逆差,意在夸大问题的严重性。近年来美国对外债务的增加远远小于国际收支逆差。2002年到2010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累计达60956亿美元,经常账户逆差累计达53861亿美元,但美国对外净债务仅增加5960亿美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存量价值调整。存量价值调整是指由于资产价格和汇率变动等非交易性因素引起的对外债权债务价值变动,不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存量价值调整和当年国际收支状况共同决定一国对外债权债务的变动。对于美国,存量价值调整的规模巨大,对其债权债务的影响甚至超过当年国际收支本身。例如,2007年和2009年,由于海外资产增值,对外负债缩水,以及美元汇率贬值,存量价值调整给美国带来的收益均超过1万亿美元。这被美国人称为帮助财富源源不断从世界各地流向美国的“暗物质”。在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里,这种“暗物质”给美国带来的收益高达43277亿美元!
如果在分析美国国际收支状况时,把存量价值调整这一表外项目考虑进来,那么美国国际收支失衡是个伪命题。存量价值调整使得美国的综合国际收支不再是持续逆差,一些年份还有较大的顺差,2009年这一顺差甚至高达8637亿美元。另外,这个时期美国在错误与遗漏项目里还隐藏了累计8450亿美元的顺差。人为忽视存量价值调整,强调并夸大逆差规模,无非是要让顺差国承担更大的调整责任。
要警惕美国打着国际政策协调的幌子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美国一直拿全球经济失衡做文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进一步加大了力度,2009年利用东道主之机在匹兹堡G20峰会通过《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要求顺差国通过货币升值等手段减顺差。尽管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但是美国投资净收益一直为正,2007年以后更是攀升至1000亿美元以上,也就是说现在的美国是名义上的债务国事实上的债权国,其根源在于华尔街对全球金融的控制力帮助美国从世界攫取利益。如果美国的经常账户真的达到了预设的所谓平衡,那么庞大的“暗物质”将帮助美国迅速成为全面的债权国,而与之相对应的将是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沦落为债务国。在当前国际金融秩序没有根本调整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将重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危机频发的噩梦。因此,要呼吁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遏制美国为一己私利而不顾他人安危的不道德行为。
中国无意追求顺差,近年来平衡国际收支的努力也取得显著成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格局。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提速,顺差呈扩大的态势直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泡沫经济催生发达国家虚假繁荣,中国的外需加大,而并非中国刻意为之。例如,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近7%,但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攀升至10%以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积极扩大内需,加大进口力度, 2009年和2010年顺差占比显著下降至5%左右的水平,今年上半年更是降至3%以内,回到国际社会认可的4%警戒线以下,基本实现了国际收支平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愿意为世界经济恢复稳定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绝不容忍别有用心的歪曲和被强加不合理的负担。
美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无关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