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言房价出现拐点


  央行周五称,经济、金融数据的变化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位回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趋紧,土地交易市场量价齐跌,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房价拐点初现端倪。

  而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12月1日公布的对100个城市的全样本调查数据也证明了,在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回归理性。该调查显示,11月,全国100个城市的住宅平均价格为8832元/平方米,环比下降0.28%,这是百城住宅均价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且降幅有所扩大。其中43个城市价格环比上涨,57个城市环比下跌,有6个城市环比跌幅在1%以上。报告还显示,上周监测的35个城市中,有30个城市楼市成交量同比下降,7个城市成交量降幅在50%以上。

  不过,对于央行的“房价拐点”论,笔者并不赞同。

  我们知道,包括政府、银行、开放商、消费者构成了中国房地产主体利益的相关方。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是由社会几股力量反复博弈的结果,其实质是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政府作为房地产利益集团的最大一方,在房地产市场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即博弈规则的制定者和房地产政策的实施者。房产市场价格上涨不仅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而且有利于GDP的高速增长。而在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打压下,今年以来,房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必将影响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临近年底,部分地方政府如北京、成都、佛山等地相继出现了变相放松调控的政策,尽管在舆论压力下,这些地方最终放弃了执行,但却说明部分地方政府始终没有放弃与中央政策的博弈。

  而作为中国房地产利益链中的另一相关方----银行所处的位置也是十分微妙的。银行是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最主要的资金供给者。买房所使用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银行按揭贷款;开发商用以购买建设用地和建筑材料等等的资金约有90%最终来自于银行贷款;政府卖地获得的现金来自于开发商在银行的贷款。整个房地产市场漫长的产业链上的资金几乎都来自于银行。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银行也很希望房价越涨越高。尽管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假设房价下跌50%,银行的贷款覆盖仍能达到100%,虽然利息不能收回,但本金没有问题。但有银行业业内人士指出,在考量房价下跌对银行的影响时,除了官方公布的10.46万亿贷款外,还有其他的“涉房”类贷款,即用各种非房贷名义贷出、通过各种渠道周转、最后流向了房地产市场的贷款,以及那些初始就以房地产为抵押物的贷款,而后者数目往往超过前者。该人士表示,名义上的和实际上的“涉房”贷款总额,“保守估计也有20万亿”。这么大的数据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是个不小的风险,因此,银行业作为中国最有话语权的行业,也不会坐等楼价继续下跌。

  在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时刻,11月30日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人们不由质疑央行的真正意图到底是什么呢?是救实体经济还是房地产?如此笼统的政策调整,真的很难让人看清其真实目的是什么,针对性在哪,谁将是此次政策调整的真正谁益者。

  除了政府、银行之外,房地产开发商在博弈中也属于优势力量,当他们感觉房屋销售受到影响之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地方有关部门。而地方有关部门为了地方利益和他们自身的政绩问题,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减轻房地产开发商的负担。而对于那些按揭贷款购买房屋的消费者来说,在内心深处也不希望城市房地产价格下降,因为这意味着自己购买的商品房价值将会大大降低,他们希望商品房的价格不断上涨,自己购买的房屋不断升值,偿还贷款的希望不断增加,而不希望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不断下降。不过,对于这些普通消费者来说,“买者自负”自然是他们的后果。他们对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则相对小些。

  总的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市场,既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非理性开发,暴利和违规现象的存在,也有消费者的非理性判断。目前,房地产调控已经到了关键节点上。如果轻言房价的拐点,误判楼市的发展方向,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放松调控,短时间内救了开发商,救了银行,救了地方政府(好似救了中国经济),但是最大损害是改变了购房人的预期,都会认为国家调控房地产纯粹在玩游戏,房价肯定一飞冲天直至泡沫破灭,坚持两年的调控将前功尽弃,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和对人民的犯罪!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的房地产调控都远未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