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VS教养


 

天性VS教养

 

“给我一个Baby,可以帮助他塑造成任何社会形象”这和我国古代一直宣扬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相似,我们在适用环境的过程中大脑在不断修改“命令”、重复“命令”为接受新的变化及通过重复而达到强化目中生理特性。

你有的时候你会发出一声感叹“哇,真是虎父无犬子”,我们总是误认为这是优良基因传承的结果,其实婴儿从父母那遗传的20%不过是远古进化而来对生存需要的偏好,例如:嗜糖、嗜淀粉含量高的食物。这些嗜好是终其一生的,不会有太大改变。随着婴儿一天天长大,她需要不断模仿周边人物构成对这个社会的认知,这个时候离他最近的人,肯定就是受其影响最深的人。有的家长经常抱怨,“唉,我的孩子都不爱阅读”我通常都会反问一句“你们家长爱阅读么?”大部分的家长都摇头表示自己平时不读书。甚至有些育儿专家出主意,要求家长在孩子面前每天至少假装阅读一小时,即使是把书拿倒了那也没有关系。开始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会怀疑得这样的“假装”去孩子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否有效?但反观自己这些年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来看,家长的教化作用巨大。

新生婴儿的大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脑容量逐渐增加,但连接大脑的神经树突也在发生变化,大脑相当于一块电脑主板,但与之不相同的是,在不断强化或者因外部环境硬伤人的大脑会不断修正,而电脑主板不会。当不好的生活习惯和惰性伴随你时,我们为求心安理得的“享受”总会找个理由说服自己,例如:因为老了已经改不了,因为工作无可奈何。这都是小觑我们自己大脑和神经系统,在我们形成初步的良好习惯时,通过对神经树突的强化,会使这个习惯根深蒂固,这就是为什么说良好习惯时需要培养的。就如:人们习惯用导航系统指路,就会渐渐模糊对方向路线的概念;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