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冀章:道德重建的时间表


  今晨,读胡语先生的《论道德》及中土的评论,引发呆羊对道德问题的连串思考。现在,许多人对国人的道德沦丧痛心不已,却不知道德沦丧的根源在哪里。纵观六十年来对道德贬褒抑扬,可以看到国人对道德的分歧。前三十年批孔,理应批其对封建统治的维护,批其保守的思想,而不应批其仁义的主张,不应批其对个人不良行为的规范。后三十年尊孔,把孔子创立的儒学尊为国学,并把它作为人治的基础——德治,以德治作为安邦定国的主要手段。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国人面对道德,截然相反的看法,说明了国人的一种急功近利情绪,一种浮躁,一种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要么连同澡盆中的孩子及污水一齐倒掉的简单思维。道德不是十全十美,剔除其中的封建糟粕,却是人们行为的准则。道德自有它在人类基本活动中应有的地位。现在是还道德一个公道的时候了。

  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儒家提倡的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堪称普世价值观。仁,爱人,爱人类,博爱的思想,是人类共同的美德;义,正义,公平,互助,友谊,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礼,对他人的尊重,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明礼,礼貌,是人类文明的表现;信,诚信,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承诺,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智,心智,知识,智慧,知书达礼,明辨是非,才能通达仁、义、礼、信。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的原则。忠,是对信念的执着,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孝,是对父母长辈的敬爱顺从,是一种感恩,一种报答;节,是个人行为的节制,克守,对不良诱惑的抵御,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勇,是一种担当,是一种牺牲,义无反顾,勇于奉献,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和,是共识,是协调,是求同存异,是互惠互利,是和谐共生,是辩证法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的境界。忠孝节勇和,是做人的审美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构成了作为人的完美的思想行为准则。这就是道德,这就是孔子提倡的个人修养,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道德有错吗?没错!

  道德是如此美好的东西,为什么又被国人丢掉了呢?

  道德是属于一种信念,一种价值取向,一种自我约束的准则,而不是强制性的,不能对个人和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产生强制性的作用,只能是人们自觉遵守的一种公约。因此,它在制度概念集合里边,属于一种“辅助性制度”,而非强制性制度,而非象法律一样赋有强制作用。

  人性本恶,先顾自己,再顾别人,人有自私的一面;但人离不开集体,需要协作,人有理性的一面;人还有趋利避害投机取巧的一面。人不是双面,是三面,是多面。特别是人趋利避害投机取巧的一面,是人类经过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经验。人类的大脑皮层,有一个滤波网络系统,有记忆功能,实践结果的反复过滤,它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害,什么对自己有利。比如,说假话对自己有利,说真话对自己有害,人们就会为了保护私利而选择说假话。除非有一种制度来保护说真话,惩罚说假话,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说真话。

  人类的基本活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一种建立在自愿交换劳动成果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人们为了保障这种交换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杜绝欺诈行为,人们便制订了交易的规则,这规则就是制度的最初雏形。人类社会博弈的需要,建立了游戏规则,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制度(法律),以及忠于制度的法治政府。人类需要什么,他们就去建立什么。人类需要自由,但自由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是以尊重他人和不妨碍他人为前提的,因此,人类需要制度来约束。带强制性的制度,叫法律。法律是对人性张狂的约束。不带强制性的制度,叫道德(公德,公约)。法律和道德,一硬一软,一张一弛,构成了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秩序。

  人类社会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奴隶社会也有法律和道德,那是针对奴隶的,那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封建社会也有法律和道德,那是针对老百姓的,那是为了维护皇权统治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有法律和道德,那是针对所有人的,那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当然,也是为了维护基本的人权和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毫无疑问是进步了。人有了更多的自由,这些自由,就是胡语先生所尊崇的,当然,也是我所尊崇的,也是赞同普世价值的人们所尊崇的。当然,也有反对这些自由的人,他们喜欢专制,喜欢做奴才,喜欢穿一样的衣服,喜欢在一个大锅里吃饭,喜欢一个没有差别的世界,喜欢一个把个性自由全部抹煞的社会。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一种叫资产阶级世界观,一种叫无产阶级世界观。也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政治结构管理模式,一种叫法治,一种叫人治。

  法治,是针对所有人的,尤其是针对公权力,是约束公权力,必须小政府,大社会。权力不是用来作威作福的,而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权力不是主人,而是公仆。权力堪比老虎,当权力装进民主和法治的笼子里的时候,这老虎就比绵羊还温顺,只能行善,不能作恶。法治强调的是制度,是法律,当然也主张道德。这个道德叫普世价值,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德。法治是为了矫正恶行,道德则是为了宏扬善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人治,是针对老百姓的,尤其是针对无钱无权的弱势群体,道德是说给他们听的,普法宣传也是针对他们,似乎只要老百姓遵纪守法,天下就太平了。殊不知,首先必须守法的应该是公权力,公权力守法,老百姓才会守法,公权力不守法,想要老百姓守法,一个字,难。公权力不守法,老百姓冤假错案成山,谁遵守道德,谁吃亏,谁不守道德,谁占便宜。见利忘义,道德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没有法治,光讲道德,有什么用。没有法治,就是道德沦丧的开始,就是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的根源。

  重建社会道德,先从建立民主法治的政治制度开始,先从保障人权开始,先从尊重人们的表达权开始,让人们说话,让人们表达不同的意见,让人们监督公权力,让人们参与国家与社会的管理,让人们选举他们自认为能代表他们的优秀人物来管理国家和社会。这个社会就会充满了祥瑞的氛围,人们就会自觉地遵守法律制度,就会自觉地宏扬社会公德。即使不宣传道德,道德也会从天而降,重新在中华古老的大地上发扬光大。

  李庄案第三季揭开了序幕,北海案的法槌还没有落下来。这两个案子是中国走向法治社会还是倒退回人治社会的风向标,其最终结果,将确定道德重建的时间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