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骗局(上)


  我知道很多、很多人都体验过,无论什么书和文章放到iPhone、Kindle或iPad的屏幕上看似乎都变得千篇一律,丧失了艺术感。它剥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就是统称为 “书香味”的一系列感官体验。对于那些怀念过去的简单和书香气息的作家来说,这早已是老生常谈。一位幽默家甚至发明了一种假惺惺的喷雾,并在smellofbooks.com网上贩卖,声称读者们会“终于喜欢上读电子书,同时也不失去一直钟爱的书香气。”

  在1994年发表的颇有预见性的散文集《读书的挽歌》2006版引言中,作者斯文·伯克茨(Sven Birkerts)总结了那些浅层次的读书审美感被取代的深层次意义:“电脉冲与阅读引发的时常的幻想为敌。并且,不管其他媒介如何收紧读者的思绪……他们失去的都是沉思的能力。而这一点,在一连串的后果中,会转变读者的主观,打散读者的情感。”换句话说,当我们失去了阅读纸质书的体验时,岌岌可危的不仅是一本书或杂志作为一个物件与我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而是,我们重新定义了阅读。这种重新定义的后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或者无所谓的。作为一个不管面前是书还是屏幕都乐意去读和写作的人,作为一个对电子阅读的飞速发展和遥遥领先感到担忧的人,我开始了电子阅读的体验和描述之旅。

  iPad和它的兄弟们永远也无法完全地复制纸质书的阅读体验,不过没关系:那正是纸质书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也是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我们需要的是——我很犹豫要不要写这个字眼,但似乎在这篇文章里没有可以用的其他替代词——“内容”,真正适合于电子媒介、适合在电子媒介上阅读的内容。而要找寻媒介如何塑造媒体的例子,不管塑造得好与坏,我们都只能到互联网上去寻找。

  我最近都没有浏览过互联网。几个月前——时间上确实很迟——我终于意识到在线阅读和写作引起的心理节奏与我正在做的工作不太搭调。(我正在写一部小说。)本篇文章并非在说作者刚刚发现了互联网的坏处;发现了微博是设计用来最大程度地保持吸引力;以及发现了过一种美好、纯净、对心智完全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唯一途径是远离互联网上的成堆的散发着光芒的垃圾和糖果。(我写那部小说时很诡异地写了很多遍,并时常是在博客上写作。)不过,我虽然不像虚拟现实之父及《你不是一个插件》宣言的作者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一样经常阅读网络文章,但我依然认同互联网上有数不清的亮点,无需赞颂其作为一个知识和创造力的世界宝库而近乎神奇。和拉尼尔一样,我也认为大多数的博客和社交网络平台的基本构建都贬低了作者的身份,而优待了半匿名、不计后果的合著。不过,就博文写作本身来说,我认同它的价值。

  与成功的书籍写作不同,成功的博文会不惜任何手段来吸引和保持你的注意力。与书籍不同——传统意义上的书籍——博文永远都在与读者可能打开或想要打开的任何其他文章作竞争;它甚至会与文中的超链接竞争。第一个读者终于来了——你不会离开我的博文,是吗?——像是吸引人的闲谈。这种语气是施为的。“我每分钟都在呼叫帮助,但根本没用。我感觉很糟。一直很糟。从未有过的糟。感觉就像是我的油画让任何一个看过它们的老师和同学感到不可理解,” 莫莉·兰伯特(Molly Lambert)在上周二发表的一篇《记录》文中写道。她的语句会在段落之间交切,还会附上漂亮的专题图片来吸引你。她和贾斯汀·沃尔夫(Justin Wolfe)都是以艺术形式写作博文的年轻高手。他们当然是好的作家,但他们的写作总是内容丰富和充满活力——以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用MP3音乐以及扫描的文本和图片围绕着文章。如果那都不能留住观众目光的话,看!这里有图片!多么闪耀!这里有视频,有歌曲!

  这一段只有一个句子——瞧,你已经读完一段啦!

  虽然有点儿傻,但屏幕上的写作艺术确实得归结于这些技巧的熟练运用。

  如果人们还要继续在电子设备上阅读,摆脱书籍的种种局限的话,我希望那些电子书最终能够运用一些网络写作技巧和发展一些应用程序式的功能。体验科技创新和阅读潜力的真正拓展是人们阅读电子书的合理的激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