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中国企业收购萨博事件已经走向终点,其原本多赢变成最终多亏的结局背后的教训值得深思。萨博收购失败应该是中国企业实现海外并购的重要经历,对中国概念的企业海外并购提出警示,同时也使步履艰难的欧美企业的自我救赎埋下严重的隐患。
一、收购萨博是应该是多赢的
1、收购萨博是萨博主动找来的
萨博公司是由斯堪尼亚公司和瑞典飞机有限公司合并,原飞机公司瑞典文缩写为SAAB,后即作为公司轿车的标志。1990年开始被美国通用汽车收购,2010年被荷兰跑车制造商世爵收购,同时北汽购进了其部分技术。而在收购了不到半年之后,萨博汽车由于资金问题再度停产,从而开始了萨博在华寻找新买家的历程。
今年4月底,世爵通过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副署长兼驻华首席代表陈永岚的引荐找到首家中国企业,随后开始了跌宕起伏的中国企业收购欧洲老牌企业萨博的历程。
2、收购萨博的时机较好
应该说中国企业收购萨博是很好的时机。当前欧债危机余波未平、萨博汽车濒临破产,而瑞典政府出于稳定就业率而急盼投资者,本次收购案应该说兼具了“天时”“地利”等要素。尤其是世爵通过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副署长兼驻华首席代表寻找中方投资者,这是有企业、政府的支持,收购的地利环境肯定是适合的。
二、多赢变多亏
1、多变的通用
此次收购要件中独缺通用汽车的“人和”要素。通用汽车对技术的封锁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甚至是瑞典政府、萨博等在收购初期对通用的态度都认为没问题,而对8月以来的通用态度多次转变都有些估计不足。
作为萨博汽车的技术提供方,通用方面竟然明确表态,如果两家中国公司收购萨博100%的股权,通用汽车将拒绝提供零部件与技术。之后,通用汽车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其中,要求庞大集团和青年汽车这两家中国公司,每家对萨博汽车的持股不得超过20%,两家总计不得超过40%。中方提出的调整股比、发起方等多个方案都无法获得通用汽车的通过。
2、通用的阻挠
目前,通用欧宝和别克都在使用通用和萨博两者共享的技术,而使用萨博相关技术的通用合资企业产品在中国市场销量占通用近半壁江山。行业内人士普遍感觉一旦中国公司整体收购了萨博汽车,那么技术上的共享关系会影响到通用在华车型的销售。
通用的多变体现自身的决策问题严重。反思福特与通用在购并企业的态度反差体现了两种风格的企业特色。福特是独立的国际车企,而通用是美国政府有一定股份的复杂股份制企业,其内部决策体系也是复杂有博弈。此次12月1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5升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也是体现了通用的政府救助特色。
3、多亏的后果很严重
多赢变多亏的损失不小。虽然不让中国企业获取萨博符合通用的核心利益-防范了技术外溢的风险,但通用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破产前的通用汽车在萨博拥有3.26亿美元的优先股,破产后这些类似贷款的优先股也就大部分无法收回。而中国企业收购萨博所投入的上亿欧元的救助资金也就大部分损失了,这对中国企业也是客观的损失。对瑞典政府来说,就业是政府的责任,萨博破产带来的失业压力增大, 这完全不符合瑞典政府的利益。对萨博的员工来说,很多人没有合适的汽车业岗位就业,且萨博品牌的破产也是令员工和社会悲哀的。
三、萨博收购失败的原因分析
1、中国汽车市场地位提升。
中国的汽车市场销量规模已经达到世界市场的23%,中国的汽车市场是国际车企高度重视的,通用为确保其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及品牌不受到影响而多次拒绝购并方案,这是体现了中国市场的超级含金量地位。
2、中国企业实力令国际车企警惕。
萨博被通用转手过的,欧洲企业买走是让通用放心的,中国企业就不被认同,这反映了中国企业实力和产品营销水平都让通用感到巨大的威胁。强大制造和营销能力下的中国概念令通用担忧。
3、钱不是万能的。
中国辛苦挣到世界的美元,但这些美元并不能换取平等的地位。目前只有中国企业乐于购买欧洲债务危机下的萨博,而通用的强力反对体现了核心技术掌控下的强权。中国企业由大变强需要真正的核心技术,并有效的变为自己的东西。
4、核心技术和体系仍靠自己。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和海外扩张,汽车跨国集团对华技术封锁是长期性的、不可避免的,技术壁垒也是高技术产业“家常便饭”,中国车企海外并购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核心技术和体系仍靠自己。
四、自主品牌的海外并购也需谨慎
1、海外并购复杂,
政府和企业难以独立决定自己的命运。保时捷收购大众是因为德国夏克森政府的否决而失败,类似的购并风险需要防范。
2、投资要慎重
中国人是发挥国际人道主义的风格,及时掏钱给萨博员工发了工资,虽然钱还不多,但对萨博的企业命运变化没有充分的估计严峻形势。
3、中国人要抱团
中国人要抱团,这个说起容易但做起很难。萨博的管理层说:只有在中国才能体现出欧洲豪华车的优越感,这也是国内车企蜂拥抢购萨博的结果。发改委的海外并购的登记制度是很好的。
五、支持自主创新需要落实
我们20年来一直在提转型升级,一直在考虑自主创新,但效果始终不佳。从购并萨博案例看,国际上对中国的核心技术垄断是很厉害的,获取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是艰难历程,内资自主需要更多支持。
1、自主研发的税费支持。
自主创新的成本很高,此次购买萨博的投入都是上亿欧元的,自主品牌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持续投入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2、公车采购的市场支持。
自主品牌的品牌和技术突破需要有效的市场支撑。而随着自主品牌的向上提升遇到品牌认知的天花板,政府采购应该给予内资企业一定的中高端市场空间。
3、海外市场的环境支持
自主品牌的海外市场近期遭遇很多贸易保护等压力,尤其是世界经济低迷带来的贸易保护和技术封锁更趋明显,中国政府也需要为企业创造海外的更好的环境。
总之,中国企业收购萨博失败,其中没有赢家。这对欧洲不是好事,对美国的形象也不是好事,对中国企业也不是好事。而从长远看,中国企业和政府投资欧洲债券和购买欧洲企业的热情将被严重打压。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必然逐步吸取经验教训,同时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的潜力也会更好的被激发。
收购萨博的多赢变多亏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