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张定国老师在给我们讲课时曾说下这样一段耐人寻味话:“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我们的会计学应当属于统计学范畴,因为其根据的是‘已经发生’的事件来登记,而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又是根据会计报表得来的”。转而,张定国老师突然说道:“谁要是能给我改‘事后登记’为‘事先登记’的话,他应该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它是会计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正是这句话使我走上“事先登记”的探索。
对‘已经发生’事件的登记、核算是必要的,因为需要对已经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但不能不说,此登记、核算只有总结意义、参考价值而无未来意义和指导价值,因为成本一旦产生,便既成事实。而管理者无疑需要根据未来而管理现在。于是有了“预算”,但“预算”根据的也是“已经发生”来预计“将要发生”,有不切实际之虞。诚然,所以会出现上述系我们财务制度、方法使然,表现为“核算成果始终滞后于已形成的事实”。能改“事后登记”为“事先登记”吗?如果能做到,管理者就都变成了“事先诸葛亮”了。
经过30年的苦心钻研,现在我终于可以向人们宣布——这会计学意义上的科德巴赫猜想终于破译了,而它正是“资源核算法”。这是因为,资源不是别的,乃“资本之母”也。由于“资源是资本之母”,所以对资源所进行的登记、核算就等于是对资本事先进行登记、核算,如同对“资本胎儿”进行“产前管理”。
首先,资源核算能使管理者在管理之前就把资本运动的范围确认下来——势必在资源的母腹中,可以说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谈不到“资源是资本之母”的问题。第二,通过对资源进行核算、管理,可提前获得关于“资本胎儿”的信息——就如同给“资本胎儿”做B超、做核磁共振的道理一样;第三、为管理者的经营、管理、决策和计划、修改留下了“时间差”,而按传统核算法,这些信息、数据显然得不到。
这当然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事先对已知资源进行分类、登记、核算。该核算法也不主张放弃传统资本式登记、核算、管理;不但不放弃,而且始终把它们当做资源核算管理的一个来源,一个有机构成。具体地说就是给固有资本核算、管理加装一个《再管理皮》,使之具有为资本登记、核算、管理“导航”功能。
会计学哥德巴赫猜想的破译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