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需要什么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三会”换帅,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经受风雨的人们对三位新掌门翘首以待,对他们采取何种监管思路给予不断的分析,有很多人士以给掌门人写公开信的方式提出了自己观点,但是,在提出希望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中国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真正需要什么?

  中国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基金、期货、债券、外汇、信贷、保险以及其他投资方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发展至今,在风雨中一路前行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已经经过了几多轮回,资本市场中得主角不断变换,但是一些缠扰我们的基本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其主要包括:

  一、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中融资轻投资。

  资本市场在本质功能上具有融资与投资两个大项,所谓融资功能,本质上是为需要资金的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融通资金,通俗讲即是为企业借钱;所谓投资功能,本质上是保证投资者即借款人的借款与投资保值增值,通俗讲是使投资者分享企业盈利。二者之所以有所差异主要是二者价值指向上存在巨大差异,融资功能主要侧重于快速、足额、方便的融通资金,为企业发展汇集社会闲散资金,有利于企业快速扩大再生产;投资功能价值上侧重于投资的保值增值,在于控制投资风险。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伴随着为国有企业改革保驾护航的过程,资本市场一路走来,主要轨迹依然重在融资,而对于投资者权益保护却在资本市场市场化、全流通的不断改革中一直处在边缘位置,我们只要仔细观察虚假陈述、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的程度与制裁的力度就可以一窥全貌。

  二、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中重审批轻监管,轻视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特别是对投资者权益保护实效重视不足。

  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由于行政力量强大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无论是股市、债市、期货还是信贷依然采取行政审批制度,对于市场机制对于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认识不足,甚至怀疑,采取行政审批来控制风险,从而使市场准入成为社会稀缺,这无论是IPO审批、金融机构审批、债券发行、还是证券经营机构,从监管者思想意识中控制市场风险重在审批,对于民间组织、投资者的意识与力量存在某种担忧,这样事实上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资本市场上的违法行为被惩处的概率明显不足,这种“为民做主”思想与社会发展与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在方向上明显存在偏离。

  三、对资本市场的规则建设与民众维权支持力度不足。

  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要求一切市场主体在同一的市场规则下进行平等竞争,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我们虽然存在《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以及纷繁复杂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但是由于立法技术与立法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偏差,对于市场规则建设依然难以起到规制作用,主要体现在:1、立法规则以粗不宜细,法律规则实效性难以令人满意,对于投资者风险防控与维权难以起到指导作用;2、对于违法者的违法行为处罚以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为主,对于民事赔偿规定较为粗疏,难以在经济利益的惩处上对于违法者违法成本加以震慑;

  3、对于民众投资在准入与机构设置上设立各种条件,造成对民间力量的“玻璃门”,而对于民众维权却在集团诉讼、行政机关处罚程序前置等方面造成困难。

  面对以上存在三个方面问题,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真正需要继续改革,主要重点应该在对资本市场规则梳理与完善,加强顶层设计研究,而不是寄托在领导改变与监管思路的改变,应该制定长期改革的计划,主要思路应该在以下方面:1、贯彻准入的平等原则,对于民间资本开放准入资格应该研究逐步放开,例如对于IPO备案制、对金融机构设立条件放开,按照资格审查,放弃数量计划;2、协调与立法、司法规则统一,对于资本市场违法行为加强民事赔偿制度,逐步在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上取得明显效果;3、在监管思路上贯彻预防与惩治结合原则,努力发挥民间机构、投资者群体、司法机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