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份自由去巴黎


       很久没拿到一本这样一本翻开就合不上的书了,一看下去就舍不得看完的书。林达,第一次接触她的文章就这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但是她的出名作却又不是这本,而是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我去图书馆查了这套书,都还在,借的人也很少,所以我放心的借了一本回来。言归正传,谈谈着本书的内容。与其说说一本游记,但却又陈述的想史书,与其说是史书,却一点儿也不呆板。本人由于高中接受了中国惨绝人寰的教育,选择理科倾向,对文科东西不闻不问,所以现在对于历史,像是小孩接受好玩新鲜事物一样,渴望拥有了解,着本书,也让我初略了解法国这个国家,法国这个国家近现代的大革命。

现代人已经失去对建筑精雕细琢的耐心和时间。许多现代建筑师更失去了为维护城市整体面貌而放弃凸显自己个性的历史责任感。
在绿色和紫色粉色的眩晕中,站着一棵棵苍郁幽暗的古木,它们疏朗地、孤独地散落在塞纳河岸。冬天展示着忧伤和力度,春天变得柔和天真,就像一个个卫护婴儿巴黎的骑士。
失去宗教功能的古教堂,就只是一个被历史抛下的艺术躯壳。而持续千年至今不断的宗教活动,使得巴黎圣母院依然是巴黎圣母院。
那里的生命,是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对监狱中的生命的关照程度,至今依然是判断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夕阳下,现代巴黎的喧嚷带着尘世的一切扑面而来。
法国最忍无可忍的事情,就是人家糟蹋他们语言了。
不论在什么地方,留下来的往往总是上层历史,而芸芸众生尝尝是被忽略的。
对于幸福的理解开始超出了一块黄油和面包;感性的体验开始交织理想的思考;人们的精神需求开始增长,人道、自由,这样曾经和平民百姓无缘的字眼,逐渐成为一些人无法回避的思考内容,甚至成为一些人舍身追求的目标。
欧洲思想的飞跃,离不开宫廷和贵族本身对于新的精神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人们在书写历史的时候,总是习惯把目光的焦点对准改朝换代,对对准战争与革命,对准理论诞生的年代,认为这些才是人类的脚印,才是进步的脚印。
建筑的立面造型和色彩,又决定了广场的性格。
在那些集中了成千毕加索作品的地方,我们看到寥寥一些好东西的代价,就是要穿越大量的、换个画家的签名就要被人扔进垃圾桶的作品。
不阅读艺术史,不领略大自然,也从来不看博物馆一样,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公民不自由,我们就强迫他们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