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幸福研究回归“以人为本”


 

经济学的幸福研究回归“以人为本”
2011-11-5 10:59:55      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简介: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辑要:
现代经济学对幸福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开启一场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实质性的革命。对于这门学科即将爆发出来的经济理论革命和社会伦理革命的巨大能量,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陈柳钦

在经济学产生之前,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TheNicomacheanEthics)里对于“什么是我们能够达到的善,什么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幸福”有详尽系统的论述。然而,随着经济学逐渐从早期的道德哲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尔后更逐步发展成为可以用数学来进行量化研究的科学,采用一个更加准确也毋宁说更加狭隘的概念来定义哲学中模糊的、难以衡量的主观幸福就成为一种必然。
在早期一批奠基经济学家理论的精心浇筑下,用货币单位来衡量效用和福利成为福利经济学中幸福的主要指标,收入和GDP也由此成为比较个人和国家幸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价也围绕于此展开。从此,以收入和财富为基础的福利和效用不仅支撑着经济学大厦,引导着公共政策的方向,也左右着大多数普通人对于幸福的理解。
二战之后,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国民的物质类要素即收入虽然有了大幅提高,可是国民的幸福程度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甚至有所下降。针对这一现象,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Easterlin)在1974年发表的文章《经济增长是否改善人类:一些实证证据》中指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国民幸福程度的上升,即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Paradox,也叫幸福悖论)。
传统经济学将人性简单地定义为“理性经济人”过于片面单一,缺乏对影响人们主要生活方式的其他因素的深入思考,对“经济人”假定的简单接受和适应妨碍了经济学家对人类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的真正动因进行进一步探索。“幸福悖论”是对主流经济学物质化幸福理论的根本否定,这激发了人们对幸福问题的反思和研究热情。从此,经济学家重新将注意力投注到幸福这个主观概念上,从而产生了新生的幸福经济学。
随着“幸福悖论”的提出,在经济学领域,很多经济现象,例如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和制度性因素等如何影响幸福,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对此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而这一发展过程中,经济学逐步迈出了跨学科发展的步伐,特别是与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互为利用与融合。这使得经济学也逐步演化成为同时研究人类财富和行为的学科。
像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 尼 尔?卡 纳 曼(DanielKahneman),表彰其将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引入了经济学研究,使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的研究开始进入经济学理论的思考范围。卡纳曼主张放弃理性选择假设,更多考虑心理偏好、价值观念等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他使人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与快乐的正相关性在逐渐减弱,幸福更多地来自于对事物的体验,而不是物质财富本身。从而确立了经济学主流向以人为本方向转变的趋势。
事实上,早在200多年前,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就坦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由此,现代经济学的幸福研究对于经济因素研究和人的行为心理研究的巧妙结合,可以视为回归了马歇尔所说的经济学。这对经济学的发展和人类未来福祉无疑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就像一个轮回,经济学在徘徊了200年之后又回到了它的出发点。在面对幸福这样一个深沉的、凝重的、广阔的、极具历史感和哲学感的题目的时候,经济学家再也不能怀着一种骄傲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情结”了。经济学家的目光不得不变得开阔而宽容,他们不得不向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政治学家学习,向他们寻求方法论和理念上的支持,与他们进行更具建设性的有效的沟通。
 
 
【出版日期: 2011-11-05 】【期号: 2179 】【版面: B01 】【作者: 陈柳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