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舞台潜规则


  家族企业国际化,经理人和创始人两种角色非常微妙,只可意会。

  我们以前念书,是家事国事天下事的顺序,现在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理解事物应该是逆序:天下国家家庭。

  CCTV-2“高朋满座”栏目有个特别节目名为“对手”,其中有两场很有趣,一场宗庆后对宗馥莉,一场刘永好对刘畅,主持人陈伟鸿是个好手,准备了很多选择题,让台上对手/父女作答,从而透视出很多传承细节。我不敢断言西方有无雷同的节目,但由国家电视台出面,邀请企业家族在广大电视观众面前展露传承,应该是很独特的。

  主持人陈伟鸿指出一点,在整个大中华区也很普遍,就是企业家子女大部分留学美国,似乎大部分企业爸爸仍有过去“赶英超美”的心气,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一代工程在中国崛起,二代工程是国际化。这条路,另两位企业“明星”,柳传志的Lenovo与王雪红的HTC已经走过了。

  在国际化这条路上,海外有很多既成观点,包括香港,更确切地说是港交所,值得走国际化路线的企业家留意一下。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潜规则,所谓“能说不能干,能干不能说”之事。

  第一个是职业经理人的问题,娃哈哈不是上市公司,所以宗庆后对使用职业经理人不成功,说得很轻松,用不了就内培罢了。内培外聘,孰优孰劣?这个问题到现在仍没有定论,内培成功的不只是家族企业,像汇丰银行,过往一直内培,五年前开始大量外聘,客观效果,就是两年前股价连跌。

  但亦有很多其它企业靠外聘成器,如南方李锦记无限极的启动班子几乎全部外聘。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越过安全线,例如在饮品业,宗庆后已成第一的行业好手(刻意不用专家一词以免混淆),他下面的人,遵循这方法去竞逐好了。但到第二位,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切记,在国际融资、路演时,“专业经理人不好用”这句话是只能干不能说的。

  娃哈哈在传承状态上是1.1代,就算宗馥莉已拥有1/3的话语权,充其量只是1.3代,笔者另一个在美华人企业的个案,已完全进入三代,一代二代已经去世,在二三代交接时,发生过很大争论,就是老爸喜欢用有“经验”的老式业务员,而女儿喜欢用职业经理人,这个用人之争,其实亦端视家族首脑对自己的期许。

  宗馥莉在电视上对宗庆后的评语,没了他娃哈哈等于零,这亦是对投资界及小股东第二句说不得。这句话可能她没留意,对爸爸善意的恭维,但客观效果不佳。也说明这个企业王朝尚在初建、打拼。

  “经验”对“职业”如封建时代文武之争,过去三十年在香港,是老式业务员与管理培训生之争。三十年下来,由前述美国华人家族,到纽交所,香港英资洋行如怡和/英之杰,几乎得出同一个结论,就是重用老将,总会走入销售门阀,分部割据局面,更容易引起大量贪渎。

  在美华人企业进入三代,大清洗老式业务员,纽交所赶走上代董事会主席兼CEO格拉索,怡和/英之杰等洋行以种种方式淡出老式业务员,引入二代的管理见习生都已经五六岁,继承各部大统。

  虽然笔者将美港三十年娓娓道来,但不太担心内地职业经理人化这个过程会滞后。内地企业虽尊重职业经理人,但能否像以上的华人美企,由简单业务进入综合企业后,连带在结构上进入高层次的控股状态,即真正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家,或纽交所那样真正的董事会主席与CEO分家。相信还要二十年,才能看透中国企业是走美式(共和型)还是欧式(改良家族)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