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非企业化和超企业化浪潮即将来临。从对纵向一体化组织的管理到项目管理,是我们正在经历、见证的管理革命。对这种革命性趋势的无视,将会造成许多管理实践上的误区和管理理论上的盲点在德鲁克看来,尽管“管理”一词以及管理学是直到20世纪才出现的,但管理活动却是由来已久的——管理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6000年前,督造基奥斯金字塔建造者的那个人肯定比今天任何一位CEO都懂得多。”之所以说那个人比任何一位CEO都懂得多,就在于他管理的不是一个超大型的公司而是一个超大型的项目。而项目管理是所有管理中最繁复又最精微的管理。
今天,人们常常把管理等同于企业管理。其实,即使是最狭义的管理,也同时包括盈利性组织(企业)和非盈利性组织的管理。二者之外,至少还有两种类型的管理,——个人管理和项目管理。
当然,这种划分也是一种“方便假说”,实际管理行为并非如此纯粹,这几种类型管理之间的界线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在以知识资本代替货币资本成为主要的财富资源的公司中,我们可以从一个经理人的管理行为中同时发现多种管理因素:领导者个人的修炼常常寓于企业的修炼中,公司资产与员工的“个人资产”(主要由知识资本组成)息息相关。
一切商务活动都可能化为项目
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曾半开玩笑地说,未来的工厂只有两个雇员:一个人和一条狗,人负责喂狗,狗负责看住这个人不要去碰工厂里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明茨伯格的意思是,在未来的企业中,常规化的生产和经营留给人的空间将越来越少,因为只要能程序化的生产,都将可能被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所替代。这当然不是说,未来企业将越来越呈现为清晰的结构。恰恰相反,常规化的生产和管理将只占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极小部分。企业主要竞争力核心,将来自无法常规化、程序化的生产和管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企业生产力越是常规化、程序化,就越不容易形成核心竞争力,随时可能被市场淘汰。
人类的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可称之为“运作”——重复性、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常规活动,如以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另一类可以称之为“项目”——偶发性、常常是一次性完成的活动,小到一次聚会,大到像金字塔修建、曼哈顿计划、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样的活动。换言之,前者是非创新性活动,后者是创新性活动;前者是按部就班地实现创意和设计,后者是创意和设计本身。众所周知,从前者获得的利润很小而且由于其过程的可复制性而变得越来小甚至出现亏本。企业要想可持续性增长,它必须依赖于“源头活水”——表现为一个个“项目”的创新活动。
一个项目的领导常常被称为“项目经理”,其实这种“经理”(manager)的含义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在生产线上负责的管理者(manager一词的本义)。因为他所领导的团队远不是那么层次分明,“指挥与控制”不再有效,代之而起的是“激发与引导”。通常把领导者分为四种类型:将军型、教练型、乐团指挥型、教师型。作为项目团队的领导者,项目经理与团队成员的关系,更像是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工作场所不再是流程被事先规划好的工厂或工地,而更像是一个场面不可预期的剧场和嘉年华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汤姆·彼得斯认为现今的公司已经进入无结构(或弱结构)时代,把无结构时代的管理称为“解放型管理”,其实质是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而非依靠固定的组织结构来展开的职能管理。
新的竞争格局的改变,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改变。从传统的对纵向一体化商业实体(企业)的管理转向项目管理,是理解这种改变的重要线索。
所谓“跳蚤型”企业,其实以自身为惟一雇员的“结点”式“企业”。这单个人之所以是企业而不是个人,是因为它是以一个企业身份而不是以雇员的身份与另外的企业(哪怕是“超企业”)来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同事”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它不是指同一组织里工作的员工,而是指并非同一组织但因为某个项目而聚在一起工作的个人。所以说,企业将不再是Business的惟一的主体,Business的主体不再是一个,而是三个:战略联盟、企业、个人。
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改变。在很多时候,管理不再让人首先想到是“企业管理”,而是“项目管理”。用《财富》杂志的话来说,一切商务活动都可能化为项目,“21世纪是项目管理的世纪”。企业的非企业化和超企业化浪潮即将来临,从对纵向一体化组织的管理到项目管理,是我们正在经历、见证的管理革命。对这种革命性趋势的无视,将会造成许多管理实践上的误区和管理理论上的盲点。
“复合管理”
项目管理之所以如此具有挑战性,原因就在于项目管理是一种复合管理,它要求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管理能力:范围管理:着眼于“大画面”的事物,例如项目的生命周期、工作分工结构的开发、管理流程变动的实施等;时间管理:要求培养规划技巧。有效的项目管理人员应该知道:当项目出现偏离规划时,如何让它重回规划;成本管理: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培养经营技巧,处理诸如成本估计、计划预算、成本控制、资本预算以及基本财务结算等事务;人力资源管理:着重于对组内人员的管理能力,包括冲突的处理、对职员工作动力的促进、高效率的组织结构规划,团队工作和团队形成以及人际关系技巧;风险管理:该课题检测管理人员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作决定的过程。风险管理模式通常由三个步骤组成: 风险确定、风险冲击分析以及风险应对计划;质量管理:要求项目管理人员熟悉基本的质量管理技术,例如制作和说明质量控制图、实施80:20规则,尽力达到零缺陷等;合同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应掌握较强的合同管理技巧。例如应能理解定价合同相对于“成本附加”合同所隐含的风险。他们应了解签约中关键的法律原则;交流管理:要求项目管理人员能与他们的经理、客户、厂商及属下进行有效的交流;集成管理:在最终分析中,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把上述8种能力综合起来并加以协调。
项目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技术和人力”,用专业术语表述,项目管理就是在确保时间、经费和性能指标的限制条件下,尽可能高效率地完成项目任务,达成项目目标,从运作中改善管理人员的效率,让所有项目相关者满意。管理能力的缺项或不能有效融合多种管理能力,都可能导致一连串的并发症,如水平参差不齐的团队,对客户需求的模糊不清,配置不当的资源 ,时常短路的沟通,一味依赖高手和英雄……而最终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
至此,我们也许能理解为什么德鲁克说6000年前的那个埃及人比今天的任何一个CEO都懂得多了。
参考文献: http://www.8man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