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时间单位计量商品价值


不能用时间单位计量商品价值
 
陆善民
 
我们日常看见的各式各样的物品,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人们通过劳动过程生产出来的有用物品,它们以某种方式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生产出来的有用物品,称为商品。上述关于商品的定义与下面的定义等价:用作交换目的的劳动生产物,称为商品。
一定量的商品甲和一定量的商品乙相互交换,说明这两种商品内部包含某种同质的经济量在数量上相等。撇开各种各样的商品的有用性,剩下的共同点,只能是:它们都是劳动的产物。一定量的商品甲和一定量的商品乙相互交换,说明这两种商品内部包含的劳动的数量即劳动量是相等的。例如,一把斧子和两只兔子相互交换,说明一把斧子内部包含的劳动量和两只兔子内部包含的劳动量相等。一定量的商品内部包含的劳动量的多少,用价值或者价值量这个经济量表征。价值量的单位是什么呢?经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量的多少用时间来表征,所以,商品价值的单位就是时间的单位,用工作日、小时等等来表示。然而,这种表示方法在认识上是背理的。
先归纳一下,上述从商品到价值再到小时的认识过程可以简单地用下面的四段图式表示:商品→劳动量→价值→小时,其经济学意义是:商品是劳动的产物,一件商品内部包含的劳动量的多少,用价值这个经济量表征,价值的计量单位是小时。
我们先看看其它学科里从概念到数量再到计量单位的认识过程。
首先考察时间概念。时间是表征物质运动先后连续性的物理量,其四段图式是:物质运动→先后连续性→时间→小时。其物理意义是:客观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表征物质运动先后连续性的物理量称为时间,时间的计量单位是小时。现在我们问:时间单位“小时”是怎么确定的?大家知道,一天等于24小时,或者说1小时等于一天的24分之一。而一天实际上是地球自转一周的运动过程。具体测量可以这样实现:记录太阳从这个正午到下一个正午这段运动过程,定为1日,1日分成24小时,1小时分为60分,1分钟分为60秒。1日是基本单位,其它的小时、分等等是导出单位。西方人发明钟表来模拟地球自转。中国古代将1日分成12时段:子时、丑时、……也是以1日为基本单位,并且用水滴、沙漏模拟地球自转。根据以上认识,关于时间概念的四段图式实际应该理解为:物质运动→先后连续性→时间→某种物质的运动周期,其物理意义是:计量物质运动先后连续性的时间单位是某种具体物质的运动周期。也就是说,用运动来计量运动,用一种物质的运动周期来计量其它物质的运动连续性。人们的实践过程的确如此。人们可以用地球的公转周期来规定另外一个时间单位:年;可以用铯原子的振荡周期作为更加精确的时间单位。年、日、原子秒,是三种不相干的时间单位,通过闰年、闰秒进行校正。如果加上阴历的时间单位“月”,四种时间单位,三种校正手段:闰年、闰月、闰秒。所以,时间单位小时,可以用来计量劳动者劳动过程的连续性,因为劳动过程也是一种物质运动形式。但是,时间单位不能用来计量商品内部包含的劳动量的多少,因为劳动量不仅仅指劳动过程的连续性,劳动量还包含劳动的目的性、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等元素。所谓“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就是民间对这种经济理论的质疑。
再考察一下质量概念。一个物体内部包含的物质的多少,用质量这个物理量表征,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关于质量的四段图式是:物体→物质的多少→质量→千克。而1千克质量实际上是指1升水的物质量,所以这个图式的实际意义是:物体→物质的多少→质量→1升水的物质量。这也就是用具体某种物体的物质量作为计量单位。质量单位也不止一种,化学里常常把氢原子的质量作为质量单位。
长度概念也类似。物体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用长、宽、高表示,长度的单位是:米。而1米实际上是地球子午线的多少万分之一,用特殊材料制成标准长度,放在法国巴黎。其它国家可以制作1米的副本。长度概念的四段图式是:物体→长、宽、高→长度→米。长度单位也不止一种。中国过去有“市尺”,现在不用了。现在日常还使用的另外一个长度单位是“英寸”,管螺纹常常这样表示。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得到如下的科学习惯:时间单位,就取某种时间周期作标准;质量单位,就取某种物体质量为标准;长度单位,就取某种物体的某一维长度作为标准。如此等等。
由此推断,商品价值的单位,就是某种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的四段图式是:商品→劳动量→价值→1克黄金。其经济学意义是:一定量的商品内部包含的劳动量的多少,用价值这个经济量表征,价值的单位是1克黄金的价值。商品价值单位也可以有多个。例如,还可以取1两白银作为价值标准,等等。也可以把一篮子商品作为价值单位。假定商品a的数量等于Qa(公斤),单价是Va(即单位数量商品的价值,单位是[克黄金/公斤]),商品b的数量等于Qb(件),单价是Vb(单位是[克黄金/件]),两相交换,则可以写成等式:QaVa=QbVb。
总之,计量商品价值的单位,只能是商品自己。
 
参考资料
[1] 陆善民:《经济科学原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03,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68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