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常常被称作政府的参谋、智囊,并参与政府的决策,其地位之显赫、作用之重要,可想而知。
但是,经济学家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参谋和智囊,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帮助,并不仅仅看有多深的理论功底,有多少深奥的观点,而要看所提意见和建议能帮政府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能否给老百姓带来好处。
如果一名经济学家,只会就理论到理论,夸夸其谈,不着边际。那么,至多只是一名说教主义者,而不可能成为政府的参谋与智囊,更不可能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搞不好,还会产生负面的作用与影响。
眼下,有关经济学家谈论房价的一些言论,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不满。从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的房价下跌“失业论”到华大学教授李稻葵的房价下跌“社会问题论”,再到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的房价下跌“倒霉论”,几乎都认为房价下跌是一件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特别是李稻葵关于房价下跌10%带来的社会问题比上涨30%还要大的观点,更是令众多经济学家也感到目瞪口呆。
众所周知,房价的连续不断上涨,已经让民众苦不堪言,8成左右的家庭已经被高房价边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决定采取措施,将更高的房价压下来,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完全必须的。作为经济学家,理应从如何更好地做好调控工作,更有效地控制房价和防止房价的继续上涨涨出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面对房价刚刚出现回落,就大呼小叫,高喊下跌会带来怎样怎样的问题。
退一步讲,就算房价下跌会带来一些问题,如银行的风险问题、财政的减收问题、政府的政绩问题,甚至是局部的就业问题等,但是,必须提醒这些经济学家的是,即便房价不下跌,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吗?就能够自动消化吗?特别是银行风险问题,伴随着房地产泡沫形成的银行信贷泡沫,即使不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也总有一天会破灭的。这一点,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留下太深刻、太沉痛的教训了,难道我们还想去步美国的后尘吗?而按照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有能力承受次贷危机这样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吗?
我不知道,这些经济学家到底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发表了这些言论。如果仅仅是因为一名说教主义者,发表一些语无伦次的观点,到也罢了,公众完全可以不把他们的话当回事。如果是为了帮利益集团叫嚣、呐喊,就必须引起重视了。因为,他们的言论,已不是一家之言或一己之说,而是某个或某几个利益集团的集体声音。而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利益集团往往具有很大的能量、很强的话语权。一旦他们的声音占了上风,就会对宏观决策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李稻葵是央行货币委员会的成员、鲁政委是兴业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他们的言论,不排除是银行的集体声音,也不排除金融界对楼市调控的不同看法。而一旦这些想法被付诸实践,谁也无法保证银行不在房价下跌时暗中给开发商以支持,阻止房价的下跌。
我们说,无论是政府的宏观决策还是现实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经济学家提供积极的帮助和有力的支持,需要经济学家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空谈理论、空讲道理,更不是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如果经济学家连这点道理都不懂、良心都没有,还要经济学家干什么呢?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80.5%的人认为,关于房价的雷人言论已砸了经济学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更有81.3%的人感叹,现在真正能为老百姓代言的经济学家越来越少了。如此的结果,将对经济学家的社会形象产生怎样的影响,应当引起经济学家们的思考。要知道,在中国,经济学家决不是写篇文章、出本书、开个讲座、谈个观点、当个顾问那么简单,而应当植根于群众、植根于企业、植根于经济、植根于社会,为企业和群众呐喊,为经济把脉,为社会点穴,共同为中国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幸福出谋划策。
中国的经济学家,要少一占御用性、铜臭味和功利性,多一点群众性、全局性和长远性。否则,屡犯众怒,会在群众的怒火中自取灭亡的,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为何经济学家屡屡触犯众怒?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