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2011迈向2012:中国经济何处走?


        追着2011年的“尾巴”,即将步入2012年。各种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判断即将频现。1115日新华社《朝着宏观调控预期迈进——评析2011年中国经济走向》一文暗含评价: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走势备受海内外瞩目。近一年来,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用温和回落的经济增速、初步抑制的物价涨幅,回应了诸如硬着陆滞胀衰退之类的种种质疑。检索贯穿2011年频频出现的经济热点词汇——地方经济高增长目标制定、物价上涨、房价调控、出口贸易下滑、人民币汇率升值、外汇储备剧增等。在此背后,增减变化和上调下收勾画出了这一年的经济发展概貌和宏观政策变迁,新的发展之路又何处寻找?

近现代科学技术、文明进步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历时30多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并没有按照西方经济学教条出招,而是采用非常规手段,摸着石头过河式发展思路走出了不同寻常的道路。然而,倍感遗憾的是中国经济学发展和真实经济发展远远脱节。接受或部分地窃取“正统”西方知识、教义教育的经济学家都在为中国发展和改革呐喊、斥责,不惜努力借助经典理论揭开中国经济发展的神秘面纱。艰难探寻中,总是迟迟找不到答案!在不可知世界的黑暗区域里,仅靠不能证明而主观地认为真理的实践知识解读世界真的是不可逃避之路吗?由此,不得不反思真实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什么?中国,这个拥有世界最大人口规模的国度,人口规模、结构和经济发展实践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具价值的“自然试验”和观察样本。30多年的来,深受“猫论”思潮的影响,在给定机会的条件下一切向钱看超越一切的目标追求缓慢实现才是推高中国经济增速的幕后黑手。产生的连续性时序数据背后可以提出与“预设”不符的种种“悖论”,不能否认被贴上此标签的猜疑恰恰反映和概述了真实世界。

2011年初,个人曾经写过“不太看好的2011年中国经济”的随记,内容之囊括了“拐点”思想。在陶醉大好经济数据的时候,我们可以骄傲、自豪,甚至是沾沾自喜。但是还是需要冷静,在庞大的经济总量背后存在巨大隐患——内外失衡。从内部来看,宏观调控政策空间狭小和调整手段不给力也会面临新的困惑;可以推断,在金融危急中苟且存活的微观经济组织(企业)在2011年才正式面临冰霜天气,很可能很快走入死胡同。从全球经济来看,先后走出衰退,开始复苏,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南北失衡)、不协调格局依然会对消减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进行了概括,信贷调整+CPI调控+房价整顿+财政震荡+政治周期+外部冲击=2011年中国经济的热火冷门。彼时的预判,此时内外搅合下中国经济实践及演绎步入了这样的困局。

2011年的各种政策出台和宏观经济调整加速,但是物价上涨压力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甚至是变本加厉;如果仅靠经济增速下滑、CPI下降、投资增速趋缓做出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的判断难免失措,贷款存量和增量才是真正的风向标,这才是最大的潜在威胁。《2012》,一部电影让我们惊醒了,现实又会是什么呢?对中国而言,莫过于经济即将滑入弯道。近来,机构或个人已经开始对未来经济增速发表看法。不乏种种判断“未来十年只能指望8%-8.5%的平均增速”,“中国潜在增长率未来十年明显放缓,经济增速较2011年放缓是大概率事件”,“中国在今后几年将从高速增长时代进入到中速增长时代,经济增长速度从10%左右回落到6%7%”,甚至有“今后23年,最多35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反过来看,追求高速度增长付出的代价不只是经济面,涉及社会、文化和政治安全的方方面面。缘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自然下滑又未尝不是好事呢?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和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潮转变正是一种迎合。超越经济短期增长的局限性认识,长期来看放缓是必然的,由此才能步入正轨,这样的经济发展路径改道才是重启社会建设的根本之路。

做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Value=1+8%^9210年翻番的道理其实就这么简单,年均增速达到8%。“赶超”思想是否该止步?对于国民而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好处。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反向互动关系是具有极强的假设条件和经济背景,简单移植进入中国未必是正确的,因此依靠增长缓解失业压力的判断需要打上问号。随着人口转变的加速,经济发展的质量追求才是根本,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之思潮追求,这才是真实的中国。由此来说,2012年将会是当代中国载入史册的关键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