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曾国藩,人生必不凡!国内第一本中国式励志书


  曾国藩诞辰200周年之际与同龄者共勉

  国内第一本中国式励志书《吃透曾国藩》:吃透曾国藩,人生必不凡!

  做合格的职业经理人  

  曾:凡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

  谷园:参照带兵打仗的将才的这四个标准,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带员工做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的四个标准:

  第一,知人善任。带兵与做企业都一样,这是最重要的素质。打造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中层骨干的队伍,领导者就可以垂拱而治了,就是你耷拉着手,什么也不用管,下面人就都给你搞定了。这其实也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基础就是知人善任。

  第二,善觇敌情。对于经理人来讲,就是要把握市场规律,洞察市场的走向,包括竞争者的意图,要有预见能力。所谓料敌制胜,关键在此。

  第三,临阵胆识。对于经理人来讲,就是要能灵活的应对企业出现的各种随机的问题,能当机立断,把握机会。

  第四,营务整齐。对于经理人来讲,就是要周密地做好企业内部管理,使各方面制度健全,运转平稳。

  此标准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的领导者,要善用人、能预见、有胆识、务周密,此四端,领导之才备矣。(《曾国藩家书》359,咸丰七年十月廿七日致沅弟)

  《吃透曾国藩》“励志帝”

  曾: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

  谷园:人这一辈子要想混出点样来,就必须盯住了一个领域不断的学习、实践,形成自己的专长,还要锻炼好体格,在一个个困难跟前不退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知识长本领,要努力、再努力的挺过去,所谓战战兢、如履薄冰,那么多的烦恼啊、担惊害怕啊、压力啊,都扛下来,只有这样才能长出息、有能耐。

  这一句话也可以浓缩成一个字:挺。曾国藩有本书就叫《挺经》,他的一生,这么大成就,其实也是靠这一个字。有一个著名的段子,曾国藩带领湘军对阵太平天国的初期,经常吃败仗,甚至两次投水自杀,其间他给朝廷的汇报材料里,便如实的写到,虽然很努力,但屡战屡败云云。有一位高级幕僚建议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果然,经此一改,皇帝非但没有责怪败绩,反而大加褒奖,也振奋了曾国藩的精神,咬牙挺着,最终克成大业。这叫什么?这叫硬汉!

  说到硬汉,大家可能首先想到影星施瓦辛格、史泰龙秀出一身健美的肌肉,表情酷酷的样子,那不叫硬汉。同样在西方人中,反而是那个跟曾国藩一样每天拿着笔写东西的海明威才是硬汉。他在《老人与海》中有句名言:一个人,你尽可以打倒他,但永远打不败他。说的也是这个“挺”字。

  有广告语,“做女人挺好!”也有广告语,“做男人挺好!”

  其实无论做女人还是做男人,挺着都挺累的,但只有挺起腰杆,挺住,才能有好日子过,才会有好前程。

  当我写到这里,才惊奇的发现,所谓“励志”,那么多的励志图书、电影、歌曲、诗句、名言等等,说一千、道一万,无非一个“挺”字!其实, 学曾国藩挺好。(《曾国藩家书》1397,同治十年谕纪泽纪鸿日课四条)选自国内第一本中国式励志书《吃透曾国藩》

  90后粉曾国藩他是“励志帝”

  曾国藩最新的一顶头衔,唤作“励志帝”。送上这顶极富e时代风格的“顶戴花翎”的,是当代中国的90后们。

  湖南籍学者周兴旺日前在题为《史学界是时候该给曾国藩“翻案”了》的文章中提到,目前曾国藩在中学历史课本里被“妖魔化”的痕迹已渐渐被淡化。

  而上着历史课的学生们,对于曾国藩重新认识的重点,便是“励志”。在百度贴吧、天涯“煮酒论史”等活跃的网络论坛上,记者看到,尽管很多帖子还是围绕着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以及在天津教案中“媚外妥协”,但是多数都纯粹是口水仗。也有很多帖子是谈曾国藩的家教与励志话题,讨论氛围要好很多,很多网友都将曾国藩的言行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现状,抒发感想。

  大二学生裘益波说,他希望客观评价曾国藩,他的观点得到了不少同龄人的认同。

  “倘若真能做到他那股韧劲,真能受益非浅。”裘益波说,“我们要学习的是每日天未明起床学习,坚持天天写日记,有了错误先检讨自身,教导家人勤俭;能在逆境中屡败屡战,面对人生挫折,坦然处之;每日饭后坚持写字,每日案前读书,这才是人生的成功之道。”

  当然,也有人对曾国藩的为人不以为然。网友“小菠菜”说曾“精通权谋,工于内斗”,而且“遇到难题就躲开,或交给后人;会粉饰太平,能全身而退……”不过,这些官场权术并非90后们关注的重点。

  22岁的林哲星很喜欢《吃透曾国藩》这本书,曾国藩戒烟的故事,给曾沉湎于网络游戏的他很大的触动。

  “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写,‘自戒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有这股子劲头,哪还有做不到的事啊。”林哲星归纳道,“自胜之谓强,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自称“曾粉”的网友“叮铃咚隆”发帖道:“我们的事业、工作、薪水、家庭、人事关系,哪一样没有烦心的时候?烦心时读读曾国藩的书,心里是一个舒坦。”

  “曾国藩做人做事,突出一个‘诚’字。很多时候他对要做的事都不内行,但出众的人格魅力使其身边不乏能人。”“叮铃咚隆”如数家珍,“他的手下悍将李续宾、塔其布在被欺压时居然能保持克制,这和曾的言传身教,以及他们与对曾权威的尊重是分不开的。”

  而更让“叮铃咚隆”佩服的,是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往。“左宗棠才能魄力远超众人,一开始对曾是很看不上的。但曾国藩在他复出时不记前嫌,出了大力,换来了左宗棠对曾的敬意。由此可见,曾的成功,是人格的成功。”

  裘益波总结了曾国藩最大的成功经验:“坚忍有恒,勤奋专注,济世情怀,朝圣心理,圆通成熟。”

  人生而是不完美的

  曾:君子守缺而不敢求全,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

  语出《曾国藩家书》80,道光廿四年三月初十日与国华国荃书

  谷园:若干年前我看到这句话时,是颇受触动的。在漫长的青春期(广义的青春期就是对人生仍有太多懵懂无知的年龄)里,我一直对自己的O型腿耿耿于怀,自卑苦恼。后来二十出头就开始展露“聪明绝顶”的端倪,心里就盼着自己快点到三十岁吧,因为感觉三十岁以上的秃顶似乎可以说得过去。

  我相信很多青年都曾经或者正在为人生中的缺憾而苦恼。可能是生理方面的,也可能人生其他方面的,比如父母的早逝、孩子的残疾,甚至妻子的非处、老公的无能等。

  随着阅历的增长,才会慢慢化解心中的这个情结。你会发现,世间几乎没有上帝的宠儿,俗话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同样,人人有自己的烦恼,都要直面人生的不完美。

  《西游记》电视剧最后一集,老乌龟把唐僧师徒扔到河里,晾晒佛经时,有的就粘在石头上被撕破了,定然也有被河水冲走没有打捞上来的,唐僧就非常痛心。这时,孙悟空宽慰他:师傅,不妨事,天地本不全,经文残缺也应了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为也。

  天地本不全,人生的不完美是一种必然。同时从积极的角度你还要想一下,《道德经》所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意思就是,上天会对你的缺憾给予补偿的。我们会看到那些有着明显缺憾的人,很多是事业非常成功的,这就是对他的补偿吧。

  最大的财富是自身实力的提升

  曾: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岳麓书社《唐浩明评点梁启超辑曾国藩嘉言钞》137

  谷园: 凡事如果不是经历艰苦而取得的成果,便不能进一步做大,也不能长久。与此类似的,还有一句俗话:来得容易去得快。

  来得容易去得快,很多人都有体会的,比如你在路上捡了100块钱,也不值当的拾金不昧交给**叔叔,那么通常的做法是叫上老婆,没老婆的叫上哥们下小馆子吃掉。来得容易就不懂珍惜,若为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就不当回事。爱情也是如此,少男少女们要注意的!

  那么为何只有由艰苦得来,才可大可久呢?这里面有机关的,同样是100万,这个收获可以是抓彩票抓来的,也可以是你创立公司,开发产品、打开市场、积极运营赚来的利润。单纯从这100万来讲,没有什么区别。那差别在哪呢?在人。抓彩票的人还在抓彩票,变化不大,而开公司的这人自身的实力在艰苦的工作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提升。那100万是有形的,而这实力的提升是无形的,这无形的财富何止100万呢?它为未来的1000万或者1亿奠定了基础。

  我们找工作时,都知道要找有发展前景的、有利于自身提高的职业和岗位。但很少人能真正明确地知道,工作的回报既是赚取薪资报酬,同时更是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

  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在不同程度的出卖自己的人力资本,包括智力、体力、经验、社会资源等,特别是所谓的无产者,什么职业经理人、金领、白领、蓝领都包括。你的人力资本的高低决定了你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

  因此,要强化这个认识,你要的不只是那个成果,你还要那个奋斗的过程里自身实力的提升。实力决定未来。

  一定之规

  曾:凡与诸将语,理不宜深,令不宜烦,愈易愈简愈妙也,即吾辈治心治身,理亦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久用得着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也。

  谷园:训导手下的将领们时,道理别太深奥了,命令不要烦琐,越简单越好。我们修养身心,也不用看一大堆道理,看得太杂的,往往有互相矛盾之处,反而更多困惑。真正有用的话,经常在心底提醒一下自己的,有一两句就够用了。守约的意思就是抓住简要,你要坚守住的,有那么一点点,就OK了,多了就乱了,定然守不住的。对此,曾国藩进一步讲,“御众之道、教下之法,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稍繁难则人不信不从矣”。

  不论是领导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固然一套详细的规章制度是不可少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章制度只是一个参照的框架,告诉下属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是一个面上的东西,不能触及灵魂,不能影响价值观、思维方式,也不能激发热情等积极的情绪和心理反应。这些东西要靠什么?靠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单位有单位文化,部门有部门文化。说到企业文化,似乎又要复杂化,而我要强调的是,企业文化不同于规章制度,它说到底就是大家都有共识的一两句话。

  拿我们当地一家大型零售企业来讲,它在员工中强调的企业文化,核心就是一句: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售货员的工作是简单的,她难免会怀疑自己的价值,不过,她会从“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来找到自信。真称得上“愈易愈简愈妙也”。我看日本松下幸之助运营公司的理念,也是强调那么几句话。其中一句“服务第一,销售第二。”就非常经典。看这本书,有一两句能与你共鸣,你与我,就算双赢了。

  关于这个守约,在落实的层面,曾国藩同样强调从简单易行的小事入手,比如勤,他强调先做到坚持早起就可以。(《曾文正公全集》第五册·书札一287,咸丰九年十月廿八日复李申夫)

  管人要严

  曾:驭下宜严,治事宜速。

  谷园:曾氏兄弟有共识,管人的事情,不论是兵将,还是官员僚属,最重要的就是严。管孩子也是一样,严父常多孝子。治事宜速就先不说了,凡事往前赶,不然夜长梦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事情就不好办了。我们主要谈一下这个“严”字。

  一年前,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牵动人气,当时似乎是在备受压力的富士康员工中间形成了一种跳楼效应:你跳,我也跳。连续跳了13个。跳下去的生命需要同情,但当时我关注的是,企业做到这个中国最大(的制造业企业)与员工跳楼之间的关系。如果这家企业的员工从不想跳楼,那么这个企业还会做这么大吗?我想,不会吧。媒体介绍富士康老板郭台铭以严厉著称,对手下的高层非常严厉,严厉是他们的企业文化。

  严厉!

  台塑王永庆是这样的,很多日本企业是这样的,韩国企业老板让中国员工下跪其实也不外这两个字。华为的技术人员不也有猝死吗。世界上没有一支军队不强调这两个字,军令如山倒,让你跳,下面是刀山火海也得跳;让你站,那除非晕倒,你必须站。

  富士康的严厉,让员工做成一个螺丝钉,这不曾经是我们宣传的吗。一个制造业企业流水线上的工人,难道不是一个螺丝钉吗?没必要美化这一点的。据说有的操作工甚至盼着掉落一颗螺丝,好弯腰去捡,以取得片刻的休息。这是多么强势的管理。这样的管理难道不是成就这个超级企业的基础吗。

  事物皆有两面。从这样成功的企业身上,我们先要学习这一点吧:严厉

  新加坡的缔造者李光耀讲过,华人社会需要“开明专制”。他是极其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的,这个民族有其优良的品格,如勤劳。但劣根性同样突出,台湾的柏杨为此写过《丑陋的中国人》,鲁迅先生则刻画了阿Q,阿Q不是别人,其实就是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国人,谁敢说自己身上没有阿Q的影子,阿Q是欺软怕硬的,他一边被人抽耳光,另一边则跑去摸小尼姑的头。

  我爸爸常说:七分仁情,不如三分怕情。(《曾文正公全集》第一册·求阙斋日记类钞299,咸丰十一年十月日记)

  

  曾:千军万马金鼓喤聒之中,未始非凝静致远、精思通神之地。

  谷园:在千军万马一派喧嚣之中,要能静得下心来,从容挥洒自己的智慧才情。这是古人修养要追求的境界。

  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中“宁静致远”这四个字,常常被挂在文人士大夫的书房,作为座右铭。意就是,做足静字功夫,方能实现远大抱负。《增广贤文》里说,闹里求财,静里安身。静是中国人人生修养的关键词,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道德经》多处强调静。如:

  浊以静之徐清;

  致虚极,守静笃;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静是优雅的,沉静最是美质。静是强悍的,以静制动。静是大气的,每临大事有静气。

  我们不妨像小学生一样,用“静”来组词吧:冷静、平静、安静、宁静、寂静、沉静、幽静、恬静、娴静、镇静、清静.....这些词都值得品味。

  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2》里面,熊猫大侠正是靠着在危难时刻“静下心来”,才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打败了敌人。这其实也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曾文正公全集》第四册·批牍231)

  节俭是一种价值观

  曾:极俭以奉身,极勤以救民。

  谷园:这里我们主要说一下俭。几年前出了“拉动消费”这么个词,就有问题,崔永元的一个节目中一个小伙写了一本《走出节俭的误区》,被老崔表扬。而且什么美国老太太贷款过“好”日子,到死还清;中国老太太一辈子节俭,到死前过上好日子,然后说中国老太太太傻了。不过,现在这种价值判断不这么一边倒了。

  其实,节俭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即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节俭也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选择。从做官的角度,非节俭无以养廉,骄奢则必贪。从经济学的角度,节俭意味着对长远利益的追求,而不是提高短期的生活质量。从现代养生的角度,少吃,吃粗粮,控制饮食有利健康。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专注一点,可能会走得更远。从美学的角度,简约永远是一种时尚,从超短裙到比基尼,然后到人体艺术。

  很多大人物把节俭作为人生信条。2011年王雪红女士68亿美元资产新晋台湾首富。她从被称为“台湾经营之神”的父亲王永庆身上继承的两大品质之一,就是节俭,另一个是勤奋。王永庆一条毛巾用十几年,他喝咖啡的时都要把咖啡倒回装奶精的小盒子,将残留奶精涮出来再喝。他们一家住着三十年前买的房子,王雪红则一辆凯美瑞开了十几年。我读股神巴菲特自传,有一段让我大跌眼镜,他竟然嫌妻子为他父亲老巴菲特买的棺材贵了些而与妻子争吵。

  更多人的节俭是从贫穷苦难生活中养成的习惯。一般情况下,我们这一代不如父辈节俭,而他们则不如爷爷那一代节俭。因为往上数,一代比一代苦。国内著名餐饮企业俏江南的老板张兰女士,童年与母亲下放农村,吃尽了苦。她说吃饭时,经常会不经意的把一张餐巾纸撕开,分两次用。

  曾国藩还经常强调节俭是惜福之道。这话怎么理解呢?农村有一个说法,人这一辈子好比都是吃一袋子面,有的人省着吃,就可以吃得长久,因此寿数就高。有的人不知节省,吃完了,人就死了。富贵人节俭是自求其缺,利于持盈保泰。

  不过,孔子在两千年前就对节俭有反思,认为“奢则不逊,俭则固”。节俭有一个度,因节俭而吝啬、财迷、小气、小农意识的人很多。所谓“极俭以奉身”强调的是对己节俭,而对人应慷慨,投资事业也要大气。 (《曾国藩家书》1396,同治十年谕纪泽纪鸿日课四条)

  最贵的工资是最低的成本

  曾: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

  谷园:《论语》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一件事,得先有好的工具。比如一些高精度的产品,没有高精度的设备,神仙也加工不出。但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讲,做事,人是关键,设备与工具是次要的。比如同样的笔墨纸砚,有的人写出字来就是纸黄金,动辄一平尺上万元。你写上字,却连收废纸的都不乐意要了。再比如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不但打败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而且打败了机械化的美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多数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都还是手工和半自动设备,国营企业的车间里就有很多价值成百上千万的进口数控设备。但一二十年后,国营企业大部分退出了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则成了主流。

  这些都说明“器”不是决定性的。

  去年,一位模具专家在考察了我们当地的模具企业后,给老板们讲了一个吃花生的故事:一对贫穷的墨西哥父子去美国,他们用仅有的钱买了船票。在船上,他们每天只能用随身带的花生充饥,花生吃多了是非常难受的,少不更事的儿子就问:爸爸,您看那些人都到餐厅里吃面包喝啤酒,为什么我们不去餐厅呢?父亲苦涩的回答:我们没有钱,只能吃花生。几天后,轮船到岸了。临下船时,一个船员拉住这位父亲说:我关注你们很久了,一直很疑惑,为什么你们只吃花生,而不进餐厅吃饭呢?当这位父亲把原因告诉船员后,船员吃惊地说:啊,您难道不知道,您的船票里已经包含了用餐的费用。

      他用这个故事,向大家说明,以现有的设备生产条件,大家是完全可以做更好的模具,赚更多的钱的。大家要做的,是把人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出来。

  英才是制胜之本。黄岩模具协会秘书长张嘉敏讲:最贵的工资是最低的成本。用最优秀的人才所创造的价值,相对其高工资成本还是划算的。

  但仍有非常多的企业老板舍得花很多钱买高端设备,却不舍得付高工资,狭隘的认为设备靠得住,而人靠不住。曾国藩晚年讲,“阅历世变,但觉除得人以外,无一事可恃”。做企业的人于此要有反思。(《曾国藩家书》875,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日致沅弟)

  职场奋斗观

  曾: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常常记此二字,则长履大任,福祚无量。  

  谷园:做事要较真,待人不能较真。

  大家同在一家公司做事,份内之事自己要认真、谨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好。与同事协作之事,对同事不要要求太高、过分苛责,有成绩时要与大家分享,不能都算在自己的头上。需要担责任的事,也不要往别人身上推,当然也不见得要往自己的身上揽。

  一个敬字,一个恕字,道理平实简单,以一个平常心坚持做好,就会有一个顺利、顺心的职场生涯。

  然而,如很多职场小说所描写,很多人都在这两字上出问题。

  层次低一点的问题出在敬字上,做事伏不下心,下不了辛苦,敷衍应付,现在的90后一代刚刚进入职场的和所谓的“老兵油子”们常有此问题。层次高一点的,称得上好员工,很多还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则在恕字上出问题,因为过于看重与同事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抢功邀功、文过饰非。这样可能取悦领导一时,但在公司里会逐渐孤立自己,并最终失去领导的信任。 (《曾文正公全集》第五册·书札一198,咸丰八年九月二十日与左季高)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曾: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谷园:以我的阅读经验看,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关于创新的思考是比较少的。《诗经》里有一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周朝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他的使命是不断革新。这句话,被儒家的一些经典所引用,以强调创新的意义。但总体讲,我们的文化是强调继承和模仿更多一些。

  特别是在一些所谓国粹的领域,传统既是高峰不可超越,又是边界不能逾越。比如书法,篆隶草行楷,就框住了。比如国画、京剧也是这样。把传统临摹象就是高手了,就不愁吃喝了。

  跟美国不一样,他们建国才200多年,什么都是新的,无所继承,创新就成了习惯。我们是文明古国,传统太强大了,生产生活精神物质在传统里都有比较成熟的东西,按着老规矩干就什么都能应付,用不着创新,慢慢地我们成了梁启超所忧虑的“老大帝国”。

  今天从科技方面,我们仍然是以模仿为主,整个社会的研发投入相对发达国家还是比较少的。我朋友去德国参加产品展会,去看德国一些企业的新产品时,对方会非常警惕,害怕被拿去COPY。

  创新意味着成本、风险,同时也蕴藏着机会与高的回报,因此创新是勇敢者的游戏,新鲜、刺激。

  其实不单纯是社会、企业需要创新,生活也一样,也包括性生活,这种创新带来的新鲜与刺激,会让我们对于发展有更多的期待。  (《曾文正公全集》第一册·求阙斋日记类钞297,咸丰元年七月日记)

  创业是条不归路

  曾:兵凶战危,一经带勇,则畏缩趋避之念决不可存。

  谷园:战争是残酷的,置身其中的军人,只有一个字“拼”,无路可退、无处可逃。反映斯大林战役的电影《兵临城下》有一个情节:一列火车把新兵拉到前线,每人领一杆枪,便向前面敌军的阵地冲去。枪很快发完了,没有拿到枪的新兵跑在后面,等前面的战友被打倒,就捡起枪来继续冲。敌军火力太猛,冲锋的士兵一片片倒下,有的就开始往回跑。军官大声警告:继续冲,否则格杀勿论。然后用机枪向这些退缩的士兵扫射。

  有句话:商场如战场。创业的路没有这么血腥,但同样是一条不归路。

  几个月前,我发现脸上有一个小白斑,医生诊断为白癜风。我首先想到的是大导演冯小刚:完了,他这么成功,这么有钱,肯定能看最好的医生、吃最贵的药,却都治不好,我肯定没有治愈的希望了。医生却很淡然:这个病主要靠自我的调养,靠减压,冯小刚多少事啊,怎么养。事实证明医生的话是对的,现在我基本好了,而且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就是自己养好的。一个成功者肩头的担子是放不下的。

  前两天,我的朋友告诉我,要贷款800多万,买下一个厂区。而目前他的企业利润,还不足以偿付一年70多万的利息。我很为其担忧,但听他介绍企业发展的形势,似乎没有别的选择,要做这个企业就得冒这个险。

  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这个提法是不妥当的,创业的艰辛与压力不是谁都受得了的。

  不过,也不尽然。松下幸之助称自己当年选择创业,是因为自己身体不好,不适合给人打工。后来,他自己做企业时,经常一年里有两个月在住院。可见,事在人为,玩得顺,做老板自然也有其舒服宜人之处。

  曾国藩还讲过,“毋畏图始之难,必有观成之乐。”“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因此,如果你已经走上了创业的路,那就坚持走下去吧。(《曾国藩家书》317,咸丰五年十一月初四日致诸弟)

  《吃透曾国藩》

  吃透曾国藩,不愁吃和穿。

  吃透曾国藩,生活更美满。

  吃透曾国藩,保准做好官。

  吃透曾国藩,企业长久远。

  吃透曾国藩,修养境界高。

  吃透曾国藩,心宽身体健。

  吃透曾国藩,家兴事业旺。

  吃透曾国藩,人生必不凡。

  吃透曾国藩,不愁吃和穿。

  吃透曾国藩,眼前天地宽。

  吃透曾国藩,生活更美满。

  吃透曾国藩,保准做大官。

  吃透曾国藩,还能当大款。

  吃透曾国藩,伸手不简单。

  吃透曾国藩,人生必不凡。

  吃透曾国藩,家兴事业旺。

  吃透曾国藩,牛B到永远。

  修身是中国式励志的主题

  关于一个人的书读多了,就会感觉跟他很亲近,就像一个生活中的朋友。我发现我跟他真的有很多共同点:都出身农家;都喜欢读书、思考、写文章;都喜欢书法,而且他在书法方面推崇的李北海和黄山谷恰是我的最爱;他是文官带兵,我是机关创业;另外还都有皮肤病,呵呵。当然,不同是:他伟大了,我仍然平凡;他已成为历史,我还在奋斗的路上。但我相信:吃透曾国藩,人生必不凡!

  本书所辑曾国藩格言,主要从《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和《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著,李瀚章编撰,李鸿章校刊,黎庶昌等参校,中国书店2011年1月出版)中选取,编入理念、修养、实践三篇。同时,参考了《曾胡治兵语录》(蔡锷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唐浩明评点梁启超辑曾国藩嘉言钞》(岳麓书社2007年出版)、《冰鉴》(中国画报出版社)、《曾国藩语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曾国藩箴言》(何书明编,中央编译出版社)以及百度文库《曾国藩格言集锦》等书籍资料,并选取了一些格言,不尽准确,但取其流布极广并裨益于青年,一并编入“拾遗篇”。

  我不是专门学者,学识浅薄,写书是率性而为,旨在与青年朋友分享学习曾国藩的心得及自己的人生感悟,以期互相勉励、共同提高。疏漏舛误定然不少,望诸君海涵。

  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