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提醒很及时,政府要密切注意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11月15日上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刚刚公布的对中国金融部门进行的首次正式评估中指出,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在逐渐增加。这份报告指出,尽管中国的金融部门已经在更加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也加强了监管,但仍然面临一些主要的短期风险--信贷快速扩张导致的贷款质量恶化、影子银 行和表外敞口导致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增加、房地产价格下滑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此,IMF呼吁中国进一步改革以支持金融稳定并鼓励强劲而平衡的经济增长。

  针对该份报告,央行认为,总体来看,报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评价是客观、积极、正面的,对我国金融体系未来改革建议是富有建设性的。但在某些问题上,还存在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观点。央行指出,随着主要大型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已从直接手段转为通过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作用。在信贷调控方面,央行早在1998年就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转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市场化的间接调控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投放信贷。利率、汇率改革也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市场机制已在利率、汇率形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明确改革方向的同时,具体推进改革步骤时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保持灵活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对于报告提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建议表示认同。他表示,中国长期的融资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地方的金融基础设施也没有建立起来,所以现在看起来风险集中。而如果将来建立起一个长效的融资机制来代替现阶段的只能通过贷款拿钱的模式,风险也会随之减小。而由于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仍然较为传统,所以风险也就相对简单。晨报记者姜樊

  根据FSAP报告,整个中国银行业持有的房地产贷款敞口较为温和,但是间接敞口却高得多。如果房价回调又伴随经济增长冲击的话,对银行业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将会很严重。因此,IMF建议中国仍然需要持续监测、进行压力测试并采取一系列全面政策来缓解房价下滑对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报告称,中国房地产价格急剧上升,加上银行对房地产的大量贷款,加大了房地产价格回调对中国银行业的负面影响。然而,持续的紧缩措施已经放缓了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增速以及相应的价格涨幅。

  报告称,房地产相关贷款占中国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约20%,相比香港特别行政区或者美国而言较低。然而,间接敞口却更高。中国的贷款条款很大程度上依赖抵押品。在五大行中,有30%~45%的贷款是由抵押品担保支持的,而这些抵押品主要就是房地产。因此,房地产价格回调将降低抵押品价值,因而在借款人违约的情况下削弱贷款收回价值。与此同时,房地产的上下游产业(如建筑、水泥、钢铁)同样面临着类似风险。考虑到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房价回调导致的经济减速可能会对银行系统的资产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手和补贴来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能力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尤其是对那些还贷现金流有限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言。报告援引瑞银在2011年3月22日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10年,29%的地方政府收入来自于出售土地使用权。IMF指出,在短期内,如果目前的增长势头能够得以持续,那么影响还是可控的。尽管一些细分市场的房价有些高估迹象,但整体而言,中国住宅价格并没有被显著高估。由于直接敞口和杠杆率较低,房价回调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将会有限。压力测试中各银行对房地产的敞口,或再加上下游产业,意味着房地产信贷质量恶化对银行业构成的影响温和。但IMF警告称,如果经济增长受到冲击同时发生的话,那么对银行系统的影响和溢出效应将会很严重。

  而根据央行《2011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三季度末,房地产贷款余额数字为10.46万亿元。有银行业业内人士指出,在考量房价下跌对银行的影响时,除了以上的10.46万亿元,还有其他的“涉房”类贷款,即用各种非房贷名义贷出、通过各种渠道周转、最后流向了房地产市场的贷款,以及那些初始就以房地产为抵押物的贷款,而后者数目往往超过前者。该人士表示,名义上的和实际上的“涉房”贷款总额,“保守估计也有20万亿元”。

  多重因素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下行风险正在逐步加大,不过,此时政府应该做的是加大改革的力度,使得宏观调控向着有利于经济长期向好的状态发展,切不可此时因为害怕房价大幅下跌的影响放松调控,再次上演08年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