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各省区市三季度经济“成绩单”悉数出炉,各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北京的经济结构,尤其引人注目。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5%以上,成为大陆城市中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成功实现了“三二一”的经济结构。北京模式的出现,无疑为中国各大迫切希望转型的诸多城市,提供了样本。
不过,中国仍然属于后发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定位的制约,以及中国目前的产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北京模式,恐难以在全国推广。第三产业,绝对不合适成为中国目前的主导产业。
中国仍需制造业立国
第三产业的占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正因为如此,追求第三产业的较高占比,成为很多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所在。
目前,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在60%~70%以上,美国更在75%以上。2010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占比,大约为43%,最高峰值也从来没有达到50%。就此而论,中国的第三产业,确有提高的必要。
不过,三产到底占比多少为宜,与国家的总体发展状况,以及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关系极大,并非所有的国家,都适宜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第三产业往往与高新技术以及制度优势有很大关联。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如,在电信服务领域,中国的技术不及欧美,无法在世界主流市场拥有强势地位。如金融行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完全靠制度创新,仅有少数国家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在此情况下,中国工行纵然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却无法称为世界性银行。
由此,第三产业的全球布局,中国短期内无法改变。而中国最大的机会,其实仍然在制造业。
中国拥有广阔的大陆市场,但是,由于国民收入偏低,导致低端消费流行,未来,中国将从低端消费,过度到大众消费,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对基本工业品的大量需求,这种趋势,注定了制造业在中国大有可为。
目前制造业遭遇的困境,乃是一种假象,并非“制造过剩”,而是因为内需不足,他日中国国民收入增加,内需急剧扩大,则大众消费,必然带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所以,升级制造业,比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更适合中国未来战略。
此外,虽然现在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均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各大强国崛起之初,却无不以制造业立国。
英国在19世纪中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全球的45%;美国在二战结束初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全球的53.4%。今天中国被美称为“世界工厂”,其工业占比,也没有超过全球的10%,远远称不上强盛。
事实上,制造业过早衰落,反是国家衰败的征兆。当年英国因为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其本土奢侈品、金融投机业比实业更受商人欢迎,导致空心化,而随着其海外殖民地的丧失,失去海外市场之后的英国,迅速衰落。
美国不仅服务业雄踞全球之巅,其制造业,一直到70年代末都居世界第一,目前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此外,更为难得的是,美国竟然是全球第一大农业国。合理的经济结构,使美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抗压能力,历经多次经济危机,却不至于象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
事实上,现代发达国家普遍的发展曲线是,先完成工业化,等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第三产业。而最近几年,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其一大根源,正是由于偏离了实业,片面追求金融业等虚体经济。
目前,中国仍属于欠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制造业在所有产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若缺少制造业攻坚的耐心,欲实现跨越式发展,则不仅第三产业难以后来居上,“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亦将失去,最后沦落到夹心饼干式的两难境地。
鉴于此,中国的服务业,不一定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70%左右,十年内从目前占比43%,提高到55%左右,也许更为合理。而似北京这样高达76.9%的占比,并不具有普遍性,恐难以为绝大多数城市仿效。
中国城市圈的“雁阵模式”
北京模式虽然并非中国一般城市的选择,但是,对于区域中心城市,却足资借鉴。
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各个区域之间,同时也表现在各个经济圈的城市之间。而要打破同一经济圈内的不平衡,各个城市都力争上游,搞平均主义并非上策,保持各自优势,进行合理分工,最后达到产业协同,才是更优选择。在各个城市圈内部,亦需要雁阵模式。
纽约,伦敦的三产占比都超过了80%,这与其作为英国和美国的经济中心关系极大。同样,在国内的几大经济圈中,中心城市的占比,也相对较高。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占比超过60%,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占比则超过50%,而大珠三角城市圈的中心城市香港,占比更高达80%以上。
很多地方认为,如果第三产业不能达到一定比例,甚至是超过50%以上,就不能视为发达, 而事实上,到底哪种产业为主,必须受到与其关联的经济体的影响。
偏执于三产占比的误区,往往导致各地区域产业规划中,对于服务业不切实际的奢望。纵使在一些经济发达区域,这种情况也存在,
在杭州湾大桥通车之后,宁波雄心勃勃,杭州湾新区的产业规划,在服务业领域直指上海。宣称要成为新兴服务业基地,而此前,在国家大战略中,长三角的服务业的中心在上海。宁波在服务业领域的抱负,将置上海于何地?
宁波工业化已至中后期,按照正常逻辑,其服务业比重,应该早已超过50%以上,为什么目前还停留在40%左右?唯一的解释,即是它受到了关联经济体的影响,特别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分流了部分宁波的服务职能。
在珠三角城市圈,东莞曾经怀疑自己,是否东莞的第三产业没有超过50%,代表东莞不发达?
而事实上,整个珠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是以香港为龙头的,东莞的部分第三产业如金融业,实际上变相已经由香港代替完成了。
在2009年,东莞倒是服务业超过50%了,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反下降为5%,去年,东莞的服务业跌破50%,回落到48%,整体经济反增长10,3%。
可见,并非所有的城市,都需要独立拥有比较高的三产占比,区域产业的协同,更为重要。
在长三角诸重镇中,杭州,南京,无锡,宁波,苏州,常州等,三产比重均未超过50%。唯有龙头城市上海三产比重超过50%。而在未能超过50%的城市中,很多城市经济活力甚至超过上海。同样,北京服务业覆盖了河北很多城市,但是,首钢等制造业迁入河北,也是河北的巨大机会。重点发展制造业,而把部分服务业交给北京,才是多数河北城市的最优选择。
北京模式不可仿效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