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处于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国外贸“晴雨表”和“风向标”,第110届广交会备受各方瞩目。
截至11月3日,本届广交会累计到会采购商209175人,出口成交379亿美元,采购商到会人数创历史新高,出口成交实现恢复性增长。但不能忽视的是,订单模式却反映出国外消费信心不足,国际市场预期谨慎。通过这一“晴雨表”,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外贸企业的境遇没有根本好转,只是“阴转多云”。
消了近愁,难解远忧
出口成交实现恢复性增长,但国外消费信心不足
11月4日,在第110届广交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刘建军表示,本届广交会实现了采购商到会与出口成交的双增长。
截至11月3日,本届广交会累计到会采购商近21万人,比前两届分别增长1%和4.97%,创历史新高;出口成交379亿美元,比今年春交会增长3%。
刘建军说:“目前欧盟、日本与会人数增长明显,美国采购商到会人数也小幅增长。本届广交会第一期采购商到会人数突破了11万人,第一期参展的产品主要是机电、家电化工等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说明我国国际竞争力增强。”
相比今年春交会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外贸企业负重前行,中国外贸“晴雨表”上似乎去了近愁。
值得关注的是,餐厨用具、医药品、日用品等必需品成交分别增长29%、30%和37%;礼品、电子消费品、陶瓷等非必需品成交分别下降9%、11%和15%。这说明必需品成交有所增长,非刚性需求出现下降,反映国外消费信心不足。
此外,中短单占比居高不下,长单比重仍然偏低。6个月以内的中、短订单占比达到88%。这反映了国际市场预期谨慎,不敢下长单;国内企业担心原材料价格、汇率波动,不敢接长单。
记者在广交会三期的服装、食土、医保、箱包等多个展馆走访时,参展企业普遍反映第三期客商明显减少,欧美客商和订单量在减少。“今年秋交会的外商数量和订单都不太理想,会前我们也没有做太高的预期,因为此前老客户就向我们反映,他们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慈溪市颖光制衣有限公司贸易部经理何东林告诉记者,近两年外商的订单以中短单为主,单一订单的订货量减少、款式增多,服装外贸还是很难做。
刘建军预计,中短单占主流的局面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客观反映,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扭转,并且在以后还将普遍存在。
在食品等其它展馆,大部分外贸公司的展台前较为冷清。众多参展商告诉记者,全球经济形势没有好转,我国企业出口环境没有根本性变化。
出了旧爱,有了新欢
欧美市场成交锐减,新兴市场相对活跃
“欧美客商观望询价较多,但实际下单的不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客商的采购意愿更强烈。”福建蓝湖集团董事长刘郑美告诉记者,从本届广交会和此前老客户反映的情况看,欧美等传统市场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消费信心不足。
刘郑美分析说,我国出口到欧美的产品多为中高端产品,总体价格比出口到其他地区的产品价格要高。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各地区采购商对出口商给的价格都比较敏感,高价位的产品出口更加困难。
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中信实业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陈惠慧说:“从客商的情况看,东南亚市场比较稳定,中东和非洲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欧美客商对订单要求更加严格,企业出口欧美地区比较困难,尽管利润方面比出口其他地区好。”
此外,在欧美市场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南、印度等也增加了劳动密集型的转移,产品竞争性较大,影响了欧美客商采购积极性。
陈惠慧告诉记者:“即使和客商在展会期间达成合作协议,会后形成订单的比例很小,因为他们有很多选择。我们出口企业很多,越南、印度等其他国家的出口商也是他们的选择。”
“欧美市场成交锐减,新兴市场相对活跃。”刘建军也指出,欧美到会采购商有所增长,但观望询价较多,实际成交分别下降19%和24%。日本震后需求释放,到会采购商和成交分别增长29%和28%。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成交增长9%。非洲、亚洲、拉美等潜力市场成交增长39%。
刘建军介绍说,突尼斯、埃及、巴林、利比亚政局趋于稳定,所以采购商趋于回升,利比亚到会本届比上届超过101%。
记者还了解到,全球经济尚未显现明显复苏的迹象,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绿色贸易壁垒也在增加。欧美市场明显多于新兴市场,外贸企业更乐意开拓新兴市场。
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公司的董事长李彦增表示,欧美国家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严格,欧美采购商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中国外贸企业成本上升。“这对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影响更大,开发中东、北非等新兴市场成为破解之路。”他说。
中国外贸阴转多云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