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跑路”,是金融垄断结出的恶之果
近期,有关温州民间借贷后遗症的消息不断传出。9月26日,《中国广播网》报道温州眼镜业的龙头老大信泰集团老板失踪,传言卷走20多亿,信泰集团也宣布解散,多米诺效应开始显现:多家上游供应商被迫停工,互保企业遭银行追贷。一周后,该网再次报道称,负债20多亿元“跑路”美国的温州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即将回国。在温州政府和商会的协调下,温州多家眼镜企业将联合并购重组信泰集团,胡福林此次回国将谈判被重组事宜。
《中国经济网》则用《网传温州老板跑路清单:一日曾多达9人失踪》为题,以证明该市民企老板因资金链断裂而失踪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而今天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早班车”报道,由于经济环境恶化以及中央收紧信贷的影响,今年4月份开始温州的中小企业资金链就断裂,有多达90个企业老板欠下巨债而外逃,初步估计这个信贷的规模是达到了200亿元,随时引爆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区性金融危机。
或许实际情况真的那么严重,以至于惊动了中央高层。昨天,国务院总理率央行行长周小川、财政部长谢旭人等财经要员赶赴温州,与当地的中小企业家座谈,指示当地政府想尽一切办法,稳定经济形势,稳定金融形势。有专家分析说,当局可能会推出让银行暂缓追债,以及防止老板外逃等等措施。
温州经济之所以发展较快,应该和当地较好的社会诚信氛围密切相关。本地人做生意缺钱,亲戚、朋友、同行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很多借款都没有任何质押物,全凭借贷人的信誉或借贷担保人的信誉;即使生意做亏了,借款人也总是千方百计还贷。另一方面,即使是亲兄弟借钱,还钱时也会照常支付利息,而且是按照民间借贷的利率计算。这种民间拆借形式的长期存在,导致温州的民间融资极为活跃,地下钱庄也就应运而生。
如果在一个正常的金融环境下,这样的借贷关系并无大碍,即使是高利贷,利率也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可自去年开始的银根紧缩,导致人们对经济前景不再确定,大型银行更愿意将这些钱贷给央企,贷给政府直管的投资公司,民营企业贷款变得更加困难,从而导致民营企业借贷无门,只能依赖地下钱庄,使地下钱庄用于放高利贷的资金变得供不应求,助推利率大涨,借贷成本大增,风险越来越大。
而和温州毗邻的台州市,其实体经济远较温州发达,但却尚未出现老板“跑路”现象,或与其发达的民营银行业有关。去年10月份,笔者曾有幸前往位于台州市的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考察,了解到该行已拥有29家分支机构,并在丽水、宁波、金华、杭州和上海等地开有分行,而台州这样完全民营化的股份制银行竟多达3家。
道理很简单,民营银行的贷款对象基本上是小微企业,他们吸纳的存款最终哈是贷给小微企业,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和温州相比,台州的地下钱庄就不是那么猖獗。
笔者以为,温州目前出现民企老板因无法偿还高利贷而“跑路”的现象,是金融垄断的必然产物。如果CPI难以低头,银根进一步紧缩,这种“跑路”现象还会迅速向其他地方扩散,带来的社会问题将不堪设想。
笔者呼吁,尽快降低民营银行的准入门槛,让地下钱庄的资金流入民营银行,达到合法化经营之目的。
我的相关文章:
赵洪祝和博主见面,谈浙江经济如数家珍
地域相邻、人文相亲,芜湖成浙商产业转移首选地
泰隆模式,可彻解小微企业“贷款难”之痛
浙商崛起,应“先谢国家,后谢爹妈”
新闻链接:
温家宝谈温州“老板跑路” 称毕竟是极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