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涌:做个“种桃树”的人


  当别人竞相摘取快成熟的桃子时,他更喜欢做一个种桃树的人。“我们做投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成就一个企业。”

  “一块钱是一块钱,一块钱也不是一块钱。”浙江如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如山创投)董事长王涌解释如山和别家创投的不同之处时,用了辩证法。

  2007年10月,王涌主管如山创投时,还身负另一个角色——盾安控股集团副总裁。

  2001年,王涌推动盾安环境(002011)进入上市筹备工作。从股权改制、完善组织架构、提升研发技术到拿着材料跑证监会……直到2004年7月5日盾安环境在深圳中小板成功上市。那3年,王涌经历了一场资本市场的洗礼。

  “王涌亲自策划并跑完公司上市的全过程。他有投资理念、投资经验,又有做实业、产业整合(指盾安集团整合民爆产业,并最终通过反向收购江南化工,成为中国民爆行业反向收购第一股)的切身感受,这是有些创投人士不具备的。”有熟悉王涌的人评价道。

  服务第一

  成立4年以来,如山创投旗下共有6只基金,每只基金的规模多在3亿元-4亿元之间,目前共投资了24家企业,其中2家已上市,1家首发过会。成绩斐然,却很低调,匿迹于报章之间。

  “我们经常问自己创投是什么?”如山创投的团队中有个观念:创投是做专业理财的高端服务。换言之,就是服务第一,投资第二,通过服务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

  “如山旗下基金的主要出资方是盾安控股集团,完全是自己的钱。所以我们不存在急功近利,我们不希望被投企业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去上市,拔苗助长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王涌说,“创投公司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也要输出智慧。”

  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呈现一个“倒U线”的过程。在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由于市场空间巨大,业绩与规模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产值和利润的增速就会呈下降趋势,并逐渐达到一个临界值。“灵活的组织结构在创业阶段是个优势,但是如果过了成长期,企业发展到3亿元-5亿元的规模时,往往会遇到发展瓶颈。”

  2010年,王涌考察无锡市展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无锡展鹏)时,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管理和法人结构等方面存在欠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双方在发展与服务理念上不谋而合,无锡展鹏看重的是如山创投的产业背景与投后增值服务,如山创投则看重无锡展鹏的技术优势与发展潜力。投资成功之后,他直接把盾安集团绩效推进服务部“引荐”给无锡展鹏,让后者得以接受辅导。“我做过实业,能一眼看出企业在什么阶段需要什么东西,我们能提供什么服务。”王涌微笑着说。

  看重企业的“事业心”

  依靠产业背景的创投在增值服务上有其独到的优势。那么投资时,是否因为大股东的产业背景而局限在某个领域呢?

  “做投资要化无形为有形,当你人为地将投资方向束缚在某个范围内时,你的思维就被局限了。”如山创投副总经理金高灿说。

  王涌向《浙商》记者介绍,如山创投找项目时有“三看”原则:一看产业,凡是过于传统的行业,国家不鼓励的,他们绝不涉足;二看团队,是否有活力,是否有创业激情;三看企业,包括企业的业务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和财务指标等;“三看”原则无非聚焦于被投企业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但是王涌对被投企业的关注具体到了每个细节,从细节上看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如果企业的厕所都是乱糟糟的,那么这样的企业肯定做不好。”

  “投资就是投人”是业内挂在口中的一句话。如果企业的商业模式特别具有吸引力,是否可以弥补“人”的欠缺?“做事的人如果浮躁,模式再好企业也做不起来!” 王涌断然打回问题,“想要获得如山创投的青睐,企业是否有做大、做强的决心是必会被拷问的。”

  王涌讨厌浮躁的行业风气,当别人竞相摘取快成熟的桃子时,他更喜欢做一个种桃树的人。“我们做投资希望有朝一日能成就一个企业,上市只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公众表现。”在如山创投的投资项目中,甚至有一家创立不久、尚未盈利的公司。这是一家从事酒店商旅互动系统服务平台的研发与运营工作的科技公司——深圳市桑纳特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桑纳特)。

  据了解,去年12月,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找上门来,希望如山能投资他们。当时,他从深圳飞过来,背着一个大包,拿着IPhone就在公司接待室里演示起来。所有的投资经理都去看了,现场抓着他问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盈利模式。有的人看好,认为是行业的未来趋势;有的人则认为企业刚初创,技术还不成熟,风险大,不能投。

  一个月的尽职调查后,王涌最终拍板:投!他的理由中有一条很有意思:团队的核心创始人以前是华为的中层员工,离职时年薪都已达50万元。“他们放弃一切去创业,有的甚至把家里的钱都贴进去,这是真正做企业的精神。”王涌说,“最坏的结果大不了就是企业失败了。但即使失败了,桑纳特有经验的团队在我们投同类项目时,也能帮助我们判断项目的价值。”

  等待行业周期低谷

  “做投资要有像火山一样的热情,像冰山一样的冷静。”王涌说如山绝不跟风投资,也不会哄抬价格。嗅到一个好项目的气息,他们会持续关注,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出手。

  如山等待的是时机。比如2002年、2003年投资光伏产业,现在就很过瘾;如果是去年投的,就很痛苦。行业周期的低点是投资进入的最佳时点,而且这个时机转瞬即逝。创投评估企业投资价值中,综合竞争力、增长潜力、盈利能力是业内通用的量化指标,但是各家最后都有一招独门武器——感官认知。

  “系统评估完,还有一个心理上的评估,再科学、严谨都还会有感性的成分。”王涌说,“投资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如果有一个固定的系统来衡量风险,‘巴菲特’未免就太好做了。”

  如果最终投资项目成功,“感性”则被褒义成“灵性”。如山创投的团队在寻找项目,进入投资的空档内,让投资经理参加各行业的展会,并和意向企业保持沟通。这种填补信息不对称的过程,他们将称之为培养灵性。

  采访临近结束,《浙商》记者问王涌,现在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哪里?“我没有压力,只有动力。我的动力就是一颗奔腾的事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