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为系转载,转载地址:牵牛星李剑
旅日杂感(二):
烟酒的月亮是中国的圆
李 剑
日本股市整体走熊二十二年了,难道就没有什么行业的股票在这期间表现得好一点吗?我首先想到的是快速消费品行业,而且直接想到了快消类第一利税大户烟酒。因为撇开投资者的社会责任感(对烟草行业的厌恶)不谈,就事论事地说,在中国,在欧美,烟酒的股票都是最好的投资对象之一。我们耳熟能详的生产万宝路的美国菲莫公司是传统产业中历史上赢利最多的企业,还有英国的英美烟草公司和帝亚吉欧烈酒集团,法国众多的葡萄酒企业,中国的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股份等,以及没有上市的中国上海烟草集团和云烟集团,无一不是暴利获得者。而日本是烟草消费大国,又拥有极为普及、别具特色的清酒。
但了解国情对投资人来说至关重要。日本的烟酒业并非象中国企业一样暴利。与中国相比,中日烟酒业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烟酒的股票在日本,完全不象在中国一样格外吃香。
首先是日本烟酒行业的集中度太高。他们只有一家烟草公司------国家控股的日本烟草公司,而酒业的三巨头朝日、麒麟、三得利几乎占据了全日本的啤酒份额。行业集中度太高必然产生垄断,但同时也利于政府监管。日本政府并不把这两个行业当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故让它们利润不至于太高,相互之间差别也不大。我们在日本超市或街头的自动售卖机,看到各种品牌卷烟只要等级相同,售价几乎没有差别。以日本烟草公司为例,这家规模为世界第三,在日本独一无二的烟草企业早已上市(代码:2914.T),最近十年的净利润分别是: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净利(日圆) 437亿 369亿 753亿 –76亿 626亿 2015亿 2108亿 2387亿 1234亿 1384亿
比较而言,它的年利润为人民币100到200亿,而中国全国烟草业净利润是1000多亿元人民币。也许有人说中国的烟民是日本的十倍,烟草行业总利润也应该是日本的十倍。那就错了。中国烟民的平均收入要比日本烟民低得多。同行的毛啸峰先生性格细腻严谨,他在东京一家连锁餐馆调查了服务员的收入,并把他们同上海餐馆服务员的收入相比,发现居然高过上海十倍。这只能说明相对贫穷的中国烟民,在中国控制不力的背景下,把更多的生活费用消耗到了烟草上,促进了中国烟草企业的发展。同时,日本烟草公司的成长性比起中国的两大烟草企业集团也要差得多。加之泡沫期间股价高企,长期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到现在也赚不到什么钱。而中国的烟草业发展迅猛,不少企业是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支柱,不仅受到政府扶持,而且差异性大,竞争性强,成长性高,有不少暴利企业;
二是提价能力不强造成净利润率低。日本人主要消费的国粹清酒比之中国人的国粹白酒度数要低很多,只有十几度。前者是酿造酒,后者是蒸馏酒。按国际惯例定价自然不一样,企业赢利当然也不一样。我们发现,一般清酒的售价还卖不过啤酒。而即使是啤酒的净利润率,日本的啤酒业也远不如中国的企业高。以最大的两大啤酒公司朝日(代码:2502.T)、麒麟(2503.T)为例,它们最近几年的净利润率仅为2%到3%,而中国最大的两家啤酒公司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净利润率为6%到7%。更不用说中国白酒的提价能力和净利润率了。
三是日本人不劝酒劝烟。禁烟比中国严厉,公事喝酒一般是只敬第一次,后来便随意,第一次说干杯,其实也不会喝完杯中物。而中国人吃饭应酬喜聚喜闹,劝起酒来简直是花样百出,惊天动地,在某些场合想不喝的难度胜过高科技!长久以往,烈酒消费量怎能不高?企业效益怎能不好?
第四也最重要的是,烟酒的功能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比较单纯,消费而已;拿送礼来说,普通日本人的交往一般不送重礼,一则君子之交,二则回礼讲究是来礼的两倍,因此谁也不希望收到重礼;而中国的烟酒功能就太复杂了:行贿、交友、攀比、炫耀等等,不必最好,但须最贵,是送礼和请客的主力。所以日本的烟酒价格相对他们的收入水平偏低,提价能力也不强,而中国的烟酒承载着如此多的使命,名烟名酒更是身份的象征,具备极强的提价能力,怎能不肥了生产它们的企业!
两个民族在烟酒文化上差异如此之大,让人非常矛盾,是个啼笑皆非的事情。作为投资人,为中国的酒业畅旺颇感欣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却又有一丝淡淡的哀愁:在中国,没有公款宴请、没有行贿和送礼,没有激烈地猜拳和各种劝酒令,没有攀比和炫耀,我们的烟酒业有这么高的利润吗?如果将来反腐败得力,这个行业还有这么高的投资价值吗?
作为公民而不作为投资者,不禁要问:烟酒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应该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吗?我想,社会风气不正决非烟酒生产企业的罪过,但不良的社会风气确能推动烟酒业的繁荣。在日本,烟酒不是最赚钱的行业,这固然是日本投资人的遗憾,但不能不承认这又是日本民族的福份。
2011年10月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