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就业教育的义务


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我国要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高职教育责无旁贷。要实现“人人成才、人尽其才”,我国的教育制度非改不可。本文从中国人的专业和职业选择的非理性现状出发,阐述了关于人的智能科学和高职教育的内涵,以利高职教育履行就业教育的义务,促进党的“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落在实处。
关键词】职业选择 人的智能 就业教育
 
“人人成才、人尽其才”是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的理想状态,要实现这种状态,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们只有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方针办事,以人为本,重点研究人的智能结构、职业教育规律,尤其是以就业教育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为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而努力。
 
一、当今中国人的专业与职业选择大多是非理性的
 
任何人成年之后,都必须走进社会,开始人生的职业生涯,为谋生、为事业、为家庭而忙碌。职业,是人生立业的根基,是一件很复杂、很重要的大事情,如果入对了职业之门,事业就会成功,人生的价值就会提高;如果入错行,事业有可能失败,或平平淡淡几十年。所以,一个人选择学习的专业和选择从事的职业,基本上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选择专业和职业也一样,一个人要想选择理想的专业和职业,首先就必须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大背景、了解自己选择的小环境。了解自己,就是要明确回答: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是什么专业和职业?我们从小就开始了这一选择,但实际上都是糊里糊涂、瞎碰乱撞的选择。
 
如:初中毕业时,就有读中专还是读高中的选择,这次选择往往由家庭经济条件决定;读中专有专业的选择,读高中有文、理科的选择,这两种选择,事实上都是瞎碰乱撞的;参加高考后,按高考成绩,政府用招录批次政策,早就给我们划定了高校类别的范围;填报的学校和专业是在推理与想象中的选择,而社会上有关高校和专业介绍,包括老师的推荐,充斥着大量不真实的信息,考生填报志愿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进入大学后,开始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认识,但大学又不允许转专业,很多学生只能是将错就错;大学毕业后,首次出现个人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但都是在用人单位强势地位条件下无耐的联姻;如果初次就业不满意,市场经济体制倒是给了跳槽的机会。这就是当今中国人专业与职业选择的全过程。除就业双向选择和允许跳槽之外,中国社会主体职业选择,都是不理性的。而且,这些不理性,除家庭经济件外,都是我国的教育制度造成的。
 
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专业和职业,以及专业和职业产生、发展、变化的趋势。即使让个人自主权选择,也必然是非理性的。人生的职业选择,只有弄清楚“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是什么专业和职业?”再去了解那些专业、职业不仅是符合自己的爱好、兴趣、性格,而且自己是否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如果选定的职业又恰恰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相吻合,那将是人生之大幸。如果选择的是报酬较高、比较稳定、符合个人志向的职业,就有可能较快地把自己推向人生的顶点。
 
任何人,都有一个人生的顶点,即人才的“天花板”。人无完人,必然是优点与缺限同在,人生不可能无止境地发展,当遇到人生的“天花板”时,往往在本行业、本岗位再也没有上升的空间了,但社会必须为人才搭建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即使人人都遇到人生的“天花板”,这个社会就是“人尽其才”了,“怀才不遇”的情况就不存在。要实现这种理想状态,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必须改变,尤其是大众化高教主体的高职教育,应改变观念,构建新的职教理论,指导高职教育担负起 “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人类认识自己本身就是科学,人的智能是潜在的需要开发
 
人的出生,其性别、种族、国家、地点、肤色、长像、父母、家庭等等,都不是自己个人的选择,唯一由自己选择的是努力程度。而且,个人的努力并不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有的人人生起点,大多数人通过一生的努力也不可能达到。这是人人都应该认可的客观事实,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努力,也不是付出相同的一份努力,必然得到相同的回报,这是因人的智能差别所决定的。
    智能及智能的本质是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脑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但至今仍然没有完全了解,以致智能的发生与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一起被列为自然界四大奥秘。
    智能,就是在巨大的搜索空间中迅速找到一个满意解的能力。人的智能,是大脑的DNA,是人的智力潜能所在,但又不像生物DNA 一样,不可改变,具有可塑性,后天也是可以培养的。但目前的科学发展,还不能像生物DNA一样被识别、被检测、被量化出来。
关于人类的智能,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研究的范畴,也是高校自主招生的理论基础,更是人生定位与专业、职业选择的根据。
人类的智能有基础性智能和特征性智能两大类,基础智能在人的智力活动中起基础性作用,特征智能在做具体事情和职业活动中,起支配作用。基础性智能,也不只是目前所认知的“智力”一项,有五个方面的智能。如果用“智商”这一概念表述人的智力的话,人类还有“情商”、“财商”、“魂商”、“变商”四种基础性智能。人类五种基础智能和八个特征智能共同组成人类的智能系统。
(一)人类的五种基础智能:
1、智商(IQ)。智商[1],心理学智力测验术语。智商就是智力商数。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成智商的五大要素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是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即智力商数。
2、情商(EQ)。情商,又称情绪智能[2]。是20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3、财商(FQ)。财商(Financial Quotient)最早由美国作家兼企业家罗伯特•T•清崎、莎伦•L•莱希特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提出[3]。Financial一词,在英文中译作“金融”;清崎的本意是“金融智商”;在传入中国后,被转译为“财商”;涉及范围也从“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扩大到“一个人对所有财富的认知、获取、运用的能力”。财商主要由以下四项主要技能组成:一是财务知识。即阅读理解数字的能力。二是投资战略。即钱生钱科学。三是市场、供给与需求。提供市场需要的东西。四是法律规章。有关会计、法律及税收之类的规定。  
4、魂商(SQ)。继智商、情商、财商之后,牛津大学教授发现了第四种人类智慧——魂商(Spiritual IQ)。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丹娜•左哈尔和艾恩•马歇尔发现了更为根本的第四种灵魂智慧——魂商[4]。魂商,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有着逾越一切障碍的深度和广度,它存在于灵魂,经过提炼,变成一种商值,积淀在内心的某个位置,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只要信念永存,便是生活的主宰。
5、变商CQ。变商[5](Change Quotient),世界上本没有“变商”一说,是作者新造的一个词(其英文名Change Quotient是“变革商数”的中文英译,主要是为了与智商、情商、财商和魂商英文名相统一)。变商,就是变革智力,它是作者在研究“创新人才”课题时发现的第五种灵魂智慧——变商。它是指人的变革、创新智能。
智商为人们提供了能力,情商为人们提供了魅力,财商为人们提供了财力,魂商为人们提供了毅力,变商为人们提供了创新力。智商(IQ)高的人是“聪明”的人;情商(EQ)高的人是“和谐”的人;财商(FQ)高的人是“富裕”的人;魂商(SQ)高的人是“顽强”的人;变商(CQ)高的是“创造”的人。
(二)人类的八个特征智能:
人类的特征智能就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6]”,人类的智能特征有八个。
1、语言智能。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及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具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
2、数学逻辑智能。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
3、空间智能。空间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 ),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及周周一切事物,并且能把所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关系很敏感。
4、身体运动智能。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灵巧地运用双手制作或操作物体的能力。 
5、音乐智能。音乐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是指人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能力。
6、人际智能。人际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项智能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情感,体会他人的感觉与感受,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7、自我认知智能。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自我认识和善于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8、自然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是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辨别和分类的能力。就拥有音乐的天赋,具有较高的表演、创作及思考音乐的能力。
八个特征智能是与生俱来的,相对于基础智能来说,其先天性更强,相对容易发现和发掘,后天通过科学培养,一般都能发挥出来。而基础智能,其先天性因素相对要弱一些,发现与发掘的难度相对要大一些,后天培养的作用相对要大一些,但也受先天性制约。
每一个人的智能组合都是不同的,不同基础智能组合就是人的性格。不同基础智能与不同特征智能的组合,就是人的职业化倾向。社会上的特殊职业(如演员、歌唱家、音乐家、运动员等)人才,就是特征智能的区别所在。
人的“智商、情商、财商、魂商、变商”五者之间,其作用并不是平等的。知识的多少对情商、财商、魂商、变商起基础性作用,所以,智商在五商中占支配地位。
特征智能,可用简单的测试方法直接检验出来,而基础智能,主要是通过后天教育发掘,才能逐步显现出来。
中国目前的国民教育系统,只注重人的智商开发,情商、财商、魂商与变商,还没有纳入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内容。因此,中国的情商、财商、魂商、变商人才还处于原始自发状态,高考的错误,就错在用选拔聪明人的方法取代了五种人才的选拔,其针对性不强,人才分类不科学。学生认识自己、教师认识学生、学校招生录取等,都没有科学化。
 
三、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它本来就有自己的内涵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对高职教育本身的认识与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是正确履行高职教育的职责与义务的起点和基本要求。
(一)高职教育是“技术文化教育”类型
人的全部生命现象,统称为行为。从行为学范畴上讲,人的行为,可分为本能行为与文化行为。受生命体中遗传物质控制所产生的生命体行为,称为本能行为;生命体在后天的生命活动中受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行为,称为文化行为。文化,只产生于生命体后天的生命活动,不能通过遗传产生于先天。人类只有不停息地创造和积累自己的文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才能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7](P41)
    人类文化分为三种文化范畴:一是知识文化范畴,二是技术文化范畴,三是观念文化范畴。知识文化使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都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及这些客观事物都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观念文化使人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文化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8](P41)
    知识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其文化功能和文化形态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认知和记忆及认知和记忆的具体成果。技术文化,产生于人们如何利用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以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的认识,其文化功能表现为提高人们的主观行为效率,其文化形态表现为人们的主观行为方式的经验积累和创新。观念文化,产生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如何进行社会生活的认识,其文化功能表现为对人们的主观行为的原则指导,其文化形态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和主观愿望。观念文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对于获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行为是人的思维。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技术文化的范畴[9](P42—49)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行为起源于脑神经的交合作用,总合形成精神状态,亦即所谓意识。由意识表现之于动作时,便形成了行为,而意识本身则成为人的一种内在行为。
    显然,我国现有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大体相当于“知识文化”范畴;职业技术教育大体相当于“技术文化”范畴。也就是说,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是以知识、学科为主体的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技术、行为为主体的教育体系。至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是否全部属于“知识文化教育”类,另当别论,这里不予赘述。
人类的技术文化传承,在工业社会之前,都是通过小手工业者和小作坊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教育,甚至改革开放前的我国许多工业企业也是这么做的。近代以前,出现某一项独有的工艺和技能,如果没有徒弟传承下去,就失传了。而且,技术、行为教育本身还没有发展到全面文字化、信息化,也不可能全部文字化、信息化,必须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才能学习到其中的技能奥妙。如汽车驾驶技术,不可能在教室里靠讲解、图示、讨论就能学会驾驶一样,只有通过亲身体验驾驶才能学会。
    高职教育是“技术文化教育”类型的高等教育,它的教学过程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才能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能型合格人才。
    高职教育不可能把社会所有工艺、技术工厂都搬到学校来,让学生学习和体验,从投资角度看不可能、也不经济,从教育技术、方法角度看也没有必要,只能是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学习和体验。因此,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的教学,只可能对大批量的、基础性的、必备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学校投资购买必要设备、设施,创设生产、劳动环境(教学引入模拟技术是最省钱的一种初试性现代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其培养的效果,也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而投资过大、独有的劳动技能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只有通过“校企合作育人”的形式,把学生送到生产、劳动一线去学习、体验、体会、习得。高职教育如果不实行校企合作,试图培养出合格人才,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高职教育传授的是“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vocational knowledge),是指在灵活且不断更新的各类岗位环境下工作、劳动所需要的,具有整体性、有效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构、融合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所重组的知识体系。职业知识是在职教“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中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它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中,要把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使工作场所与培训提供者密切合作,使课堂讲授与工作场所经验指导相整合,强调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团队精神[10]
知识是有意义的信息,以及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目前,知识存在的形式,主要是学科型和专业型。从使用角度划分,知识分为三类:来源于生产实践的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的知识以及来源于科学实验的知识。国外有些学者将“知识”归纳为事实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三种知识类型。按职业分类存在的知识形式目前尚没有形成,知识按职业来组织的形式正是高职教育最需要突破的重点。所以说,职业知识是按职业分工组织的知识形式,它与高职课程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
高职教育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已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学科观和活动观。学科观主张要把职业教育课程建立成形式学科,活动观则认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当以工作任务为逻辑中心。从高职教育学研究的主流观点看,“以工作任务为逻辑中心”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但它是一个新事物,难度大。它不仅有一个职业知识重组问题,还有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多种要素重组等。
职业知识,是工作过程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它与反映的工作经验相适应,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工作过程知识都是情境性的,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按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序列化。职业教育应创设与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相同的职业教育情境,开发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职教课程的特点,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的、和谐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
与职业知识相关概念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专业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职业知识强调与职业的相关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在以学科为体系的教育专业中,一般称之为专业知识;在以职业为体系的教育专业中,称之为职业知识。以职业为体系的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其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中心,以职业教育需要的知识的再组织,是目前高职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三)职业工作过程的“技术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出版的《发展中国家许可贸易指南》对技术下的定义是:关于制造产品、实施工艺流程、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它分公开技术和秘密技术;公有技术和私有技术;工业化技术和实验室技术六大类。技术知识是在生产的全过程(即从产品的到产品的销售)中所应用的多个有机联接的庞大知识体系。某一行业实体的系统技术知识的总和,又称“工程技术”。
职业工作过程知识就是技术知识,它是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包括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知识和相联系的隐性知识,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是最宝贵和最昂贵的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是指已经被获取并被编成手册、程序和规则的,易于传播和沟通的知识;隐性,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被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包括个体拥有与组织拥有两种。隐性技术知识是那些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技术知识,通常以个人技术经验、技术诀窍等形式存在。它依赖于个体经验、直觉的洞察力,深深植根于行为本身。隐性技术知识附着在人们经验化的技能之中,它的最终获得只能依靠个人实践。
尽管隐性技术知识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容易被模仿、复制和传递,但它们对工作过程的进程却是非常重要的,是个人在实践工作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波兰伊于1958年在《the study of man(个人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首次揭示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存在,隐性知识又叫意会知识。并在其后来的一系列著作中对这种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波兰尼所表述的隐性知识概念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是指由动物非言述的智力发展而来的一种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机能,是语言所不能表述清楚的。一是指在隐性认识的动态结构中人们对辅助项的认识即“格式塔式”的隐性知识论,也是语言所无法表达清楚的。前者为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后者为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
所有的知识都能得以表达,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以语言的方式加以表达。我们除了拥有语言的表达方式之外,还有其它的表达方式,比如“行动”。隐性知识不能充分地用语言来表达,却可以通过行动等其它方式来表达。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部分由技术性知识构成,即那些非正式的,难于掌握的所谓“诀窍”。
隐性技术知识存在于整个技术系统的各个层次。第一层次几乎完全以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技能、诀窍为主,如手工艺品的制作技术、传统的酿造技术、简单的机械操作等,它们完全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巧知识。第二层次是在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上形成的隐性技术知识,如机械的调试与维修、汽车驾驶、冶炼或化工生产中的质量监控等。第三层次是在高度复杂化、机械化、自动化条件下存在的隐性技术知识,主要指生产系统管理、监控调节等方面的隐性技术知识。主要包括协调能力,也包括能被企业层次掌握的诀窍、经验和协作能力等。
隐性技术知识的依附对象,可划分为个体隐性技术知识和集体隐性技术知识。
第一,员工个体拥有的隐性技术知识。个体隐性知识是依附于个人的、很难或不易被其它个体掌握的技能和技术诀窍。它与个人经验、行为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主要包括经验、诀窍。经验是人们在与客观世界的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技术当然也不例外。个人的经验是通过对经验的类比和外推得到的。由于经验是认知主体从多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路径依赖性,因此,经验也是蕴涵在个人头脑中的特有的知识,属于隐性技术知识。经验和诀窍都来源于实践,没有丰富的经验,就不可能产生诀窍,诀窍是属于方法性知识,难于模仿,其内容模糊,无法传授、使用中难于觉察、复杂而且自成体系。
第二,群体拥有的隐性技术知识。它是群体中的个体通过紧密的互动和沟通、感悟和领会,形成的组织内具有独特风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群体隐性技术知识依附于组织,储存于组织的日常事物及行为模式中。它表现为群体所掌握的技艺、操作过程以及群体成员的协作能力等。主要包括企业专利知识和组织语言:
(1)企业专利知识。企业专利知识是指垄断的隐性技术知识,它是组织共同掌握的技能、诀窍。当个人拥有的诀窍、经验等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过程转化为组织知识时,专利知识就形成了。企业专利知识既不能脱离组织中个体隐性技术知识而独立存在,但又不是个体隐性技术知识的简单之和。它来源于个体又超越了个体,并涌现出单个个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
(2)组织语言。组织语言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交往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组织专用而其它组织难于掌握的交流方式。以组织语言进行交往,成员可以配合默契,提高工作效率,激发灵感,促进创新。
隐性技术知识的特点:难言性;个体性;不可批判性;具有文化特征;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技术不同于技能和行家绝技。技能和行家绝技是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对技术迅速、精确、自如的运用。人们可以通过规则掌握一门技术,却不能够仅凭规则掌握技能和行家绝技。波兰尼指出:“像技能一样,行家绝技也只能通过示范而不能通过规则来交流。”在波兰尼这里,技术一词指的是一般的操作规则,即显性知识,技能和行家绝技指的是隐性知识。可见,隐性技术知识是一种直接经验知识,与人的劳动融为一体。
研究表明,隐性技术知识的传播比显性技术知识的传播困难得多。要实现企业内隐性技术知识共享,知识管理应从隐性技术知识共享的模块着手。这一模块包含三个子模块。(1)隐性技术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的关键——鼓励知识交流和共享企业精神与文化。(2)隐性技术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保障——确立隐性知识外化机制。(3)隐性技术知识传播和共享的基础:建立源单元和受单元之间共同的技术知识平台。只有将这三者系统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实现隐性技术知识的有效传播 。
技术知识大多是事实知识(Know-why)和技能知识(Know-how),许多都是隐性技术知识,其传播困难,所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推行行动导向教学。职业教育不是要传授给学生的一组信息,不仅是各种事实、定律、理论和观念,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和社全实践,挖掘职业工作中的隐性知识。
同时,职业经验也是技术知识。职业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如果经历、感性认识纯粹是客观存在物,那么作为知识与技能的经验则带有主观成分。它是实践中的人们,发挥一定主观能动作用,才可以获得的。人们的一次次感性认识,是实践;人们的一段又一段经历,更是实践,在这些实践的过程中,人们运用主观力量进行总结,使诸多感性认识综合起来,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本质性的方面,上升为带有理性色彩的认识,即是经验;使一系列经历形成阅历,从中归纳某些规律性的事物,转化为一种能够比较抽象的认识能力和方式,即是职业经验。
职业经验不等于历经和阅历,它是在一定的职业经历基础上,归纳某一职业、岗位或工种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转化为一种能够比较抽象的认识能力和方式、方法的集合。
职业经验,更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何获取学校教学用的职业理性经验,需要有一定职业经历的教师,深入社会实践收集、整理、总结,进行研究和探索。职业资料、信息与学术期刊中的一般职业经验介绍,是获取这方面知识的有效捷径,但是否应该纳入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要慎重。技术知识、职业知识有时是重合的,但真正的职业经验知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起关键性作用。
高职教育是技术文化教育类型、传授的是职业知识、职业工作过程的技术知识有显性与隐性知识之分,这三项高职教育的内涵,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性质、定位与教育、教学模式。
 
 
                                         20111025
                         
参考文献
[1] 张国民、徐斌,了解自己的智商[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
[2](美)丹尼尔·戈尔曼,情绪智力[M],纽约:Bantam,1995年.
[3] (美)清崎、莱希特著,萧明译,富爸爸穷爸爸[M],南海出版社,200810.
[4] (英)丹娜•左哈尔、艾恩•马歇尔,杨壮、张玮译,魂商[M],华夏出版社,20091.
[5] 柴福洪,提高社会“创新力”是富民强国的根本之策[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年第6.
[6]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3.
[7][8][9] 王波,观念主义[M],香港:天马图书出版社,200211.
[10] 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16.
                         
作者简介
柴福洪,男, (19575--),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黄冈职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挂职)。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E---mail [email protected].
    真:0713-8345265   QQ303272660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