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一、业力与愿力。业力与愿力,就是指佛教中所讲的业力与愿力的概念,这些概念,在各种宗教中,都是类似的,只是名称不同讲法不同罢了。因与果、得与失,福与德,福慧双修等,都从属于业力与愿力这一基本的概念发端出来的。
业力,指人累生以来的所作所为,积累下来的力量,称之为业。业是因,报是果,有因必有果,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这在宗教里面,都已经论述得很清楚。任何宗教,都是以因果循环理论为根基的。比如基督教里面谈到的就是罪业、福份等,就相当于佛教中所说的业力与果报。
愿力更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立志,比方伟人立志为人民谋福利,为了伟大的事业作贡献,这就是正信与正愿的力量。一旦他的行为、志向等与时代的发展趋势一致,那他就有可能成大事业。但立大志的人,未必都能成功,因为每个人还有业力的限制,比方孙中山也是想建立新中国,但他只打倒了清朝,革命尚未成功,出师未捷身先殁;蒋介石是个革命投机分子,不想为人民谋幸福,只想个人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有什么思想,就会走什么路线,他不依靠人民,依靠的是腐朽阶层,所以他也失败了。虽然毛泽东同志并不是什么完人,也有个人的权力欲望,做过一些错误的事,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他还是真心是想做事情,真心是想让中国站起来,让人民过幸福的日子。他是正信、正愿,而且他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所以他成功了。
天地人三才之中,天、地的运行规律是不变的,只有人自身才是唯一可以自己把握的,可以变动的要素,“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人的愿力就是改变自身命运的起点。因为往昔业力的缘故,命运有既定的因素,因此佛教并不反对算命,但也不提倡算命(佛祖明确要求出家人不要搞占星算命,但是以时代的发展来看,象藏传佛教有五明学,都是明确涉及历算之学问,五花八门权教义,一切圣教不相违,万法唯心,其用在心 。佛教不是不承认命运的存在,而是教人通过修行达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出命运的束缚。),如果人能发正愿,持正行,就可以在相对应的程度上改善自己的命运。人的愿力脱离自己的能力与实际,为空愿,无法实现。 人有再大的愿力,如果只说不做,也无法实现,那也只能称作妄想,空想。伟大的人物,其愿力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能感动天地,加以契而不舍的努力进取,当然能改变很多东西。很多高僧大德,如果作世俗人,命非常苦,还短命,但因其修行与行愿,就积累了福德,长寿与声名俱来,这是他修行与行善的福报。一些高僧大德,其思想境界与天地相通相应,他们的生死之时,往往会有一些天象异变,不足为奇。比如释迦牟尼诞生时,天地异动,周昭王当时咨询大臣,大臣就说“西方有圣人出焉”;慧能祖师逝世时的异象,早已记载在书中,因为他的影响挺大,杜撰是不可能的。
在史籍《周书异记》中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这一天,皇城洛邑附近的江河泉池,又是涨水,又是涌泉,江河之水溢出河床,山川、宫殿全部震动,一道五色光贯入到昭王太微宫中。接着天空变成青红色,城中香气四溢。昭王问群臣:这种现象是什么征兆?当时的太史叫苏由,苏由向昭王解释说: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与本朝并无干系,此乃西方有大圣人降生,且这圣人所教化的道法将在千年之后传来吾国土。昭王听罢,命人将这件事情刻在石碑上以作记载,并埋于王城南郊。根据鲁纪年推算,周昭王二十四年约为公元前977年。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就是从此而来),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灭。此后近三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都遵奉这样的记载。
伟大的人物怎么来的?宿世累积的善业多,当下发心的愿力大,当然能感召一定的时空能量相应,感召同类,所以意气相投,志同道合者多,这就是伟人与追随者的原因,因为有共同的愿力,去一起建功立业。但在共愿之中,这一批人中每个人的因果遭遇,也有其不同的地方,这与他们个人的业力与愿力有关。这一点,看历史上各朝代,尤其看新中国开国人物的遭遇,识保身的人也少,得善终的人很少,从这里就知道了。
共业呢?比方说一场战争,死了很多人,一场自然灾害,死了很多人,这就是他们的共业。国运衰,是人民的共业,国运兴,是人民的福祉。福祉是求来的吗?可以求,但能否得到福祉,就要看人民的愿力,特别是领导人的愿力。领导人愿力大,行正道,当然人民能过几天好日子。但象希特勒一样想成为世界霸主,很不正常,失败就是注定的。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单位的兴衰,主要地,也还是看决策层,决策者,掌舵人的德行。德行好,愿力大,人民的福祉也大。
但也要谈一些领袖人物个人的德行。人生世间,孰能无过?领袖人物虽然对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但个人私德方面是有很大缺点的,甚至有难堪的,阴暗的成份。但这是他个人的缺点,也有他个人享受的福报在内,再者有些成份是,他现世的恶行,其果报在后,绝对不可能放过 。你无法强求每一个领袖都象圣贤人物一样完美,吃的是草,挤出来的牛奶乳汁。一个社会出什么样的领导人,是这个社会的共业所致。社会共同积累了善业,就会出好的领导人。比如美国近百年来的兴盛,就是美国人民的多少代勤劳创新的善业所致,享乐过度之后的危机与衰败,自然也是共业所致。中国人受了那么多苦,当然也消掉了那么多恶业,以后的兴起,成为世界强国,也是必然的。
二、物质、能量、信息;阴与阳,正气与邪气。
世间存在的万物,有的呈现有形的物质,有的呈现为无形的物质,无形与有形,其实质是一样的,只是物质的存在状态方式或说时空层次不同。佛法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道家讲通无化有,都是讲这个道理, 无形与有形,其实是“一合相”,我说的这个一合相的意思,就是说它们其实是相通的,相互转化的意思。现在科学界有人提出物质有个正物质,反物质的概念,有人干脆提出一个实物质、虚物质的命名,都包含着这个意思,是把现代科学关于物质的内涵扩大,把能量、信息都包容进来。其实有形的物质,也包含着巨大的能量,典型的如金属铀,有着巨大的原子核能,信息也有能量,超声波,次声波等,就算我们平常说话的声音,也具有某种层次的能量,虽然这个能量比较小。
科学揭示出,宇宙间万物的本质特征是能量。物质是其“相状”,能量是其本质特征,信息是其赖以存在并运动变化规律的反映。万事万物都靠能量的运化而存在并演化。所有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意识水平和能量水平,包括人、猫狗树木等动植物、音乐绘画作品、文字书籍等都有。有人喜欢看经典音乐作品,有人喜欢那种流行音乐,都是基于“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同音相和”而产生的共鸣。你为什么看到这个人有好感,看到这个美女会动心,而其它人比她更漂亮,你却没这么动心呢?是因为各种不同的气质,反映着不同人的特点,心机重的人,气魄大的人,直爽鲁莽的人,都有其不同类别的气质,所以不同的人就给你不同的感觉,这都是善恶业力在能量与信息方面的整体反映,也就是一个能量与信息的综合印象。当你与某人某物产生能量与信息的共鸣, 如果用佛学名词来讲解,就是一种缘份。佛家讲的因缘和合,在儒家、道家、易经的思想里,就是这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音相和、同频共震”的能量信息共震原理,这个信息共震,就有感召的作用,善业感召善果,恶业感召恶果,我们说的志同道合,或说臭味相投,都包含了这层含义 。 为什么说“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因为无缘的人,不能与它的能量信息产生共震共鸣,反而认为它是封建迷信。所以佛说度一切众生,是从心愿上说的,他的确愿意度一切众生,但事实上,能得度的,只能是愿意信仰,愿意接受他思想的有缘人,无缘的人,则“慈航本是度人舟,争奈众生不上船”!你要想得度,先要培养这个缘份,就是种下亲近善法的种子--------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机缘成熟了,才能够度得了。
据我个人的理解,这个宇宙中,阴阳、正负能量信息的总量都是既定的,守恒的,平衡的,就象太极图一样。一个人是一个小宇宙,对于每个人自身来说,也存在一个正负或说阴阳能量的平衡。那么你的心,就是这个正负能量信息的调节器 ,乃至于一切特殊的能力,都是慧心功能在不同层次的展现 。人的行为是受自己的心念指导的,人做一次恶,就会感召到相应的负面信息与能量,你行善或忍耐一次,就少一分负面的能量信息,消掉你一分业障,相应也增加了正面的能量与信息。为什么有些教派专门修苦行?有些法门专门修忍辱 ?这些都是一种修行方法,都是一种消业增慧的修行方法,是通过外六尘入六门,触动六根六识的修行方法。当然,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一个帮助修行者开悟的诱因或说途径,而不能说它就是佛法的究竟 。
一个人积累了善业,能量就呈阳性的,为正气。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一个人行好运时,就是他善业的果报显现的时候,多呈金黄色、青色、白色,明亮色,通常这代表一个好的状态与气运;一个人积累了恶业,能量就呈阴性的,为邪气。当一个人行败运时,就是他恶业的果报显现时,多呈灰暗,晦暗气色,黑色。所以古人说: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人的气色,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其境遇状态。特殊的方面来看, 文化人的润色就是文明气象的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修养高的人,皮肤总是透出一些细腻的光泽,就是文明气象的特征之一,文明气象不代表一定是在发达,只是反映其个人修养特征。
所以宗教与玄学,并不是无稽之谈。但由于它在现代社会以物质为主的世俗文化中处于阴性属性,所以比较神秘,不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明白并深信这些道理的人,就是“一念而生净信者”,自然是有缘人了。是一种什么缘? 此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乃于百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
傅大士倡导三教合一,楼颖著的《傅大士录》中也讲得很清楚: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衣。遂出。故今双林寺塑大士像。顶道冠身袈裟,足极履,仿此迹也。
付大士头带道冠,身披佛家袈裟,脚穿儒履,上朝见梁武帝。梁武帝问为何这样打扮?他答:作为一个人(暗喻:君王),要有道家老子那样的境界,象老子那样看得开,佛家的胸怀,儒家的实践精神。梁武帝哈哈大笑,心花怒放:说的好。三教合一,一点都没有浪费。太爽了!付大士所穿的服装是形式,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就要求我们要穿越形式,体会背后传递的真相。
南怀谨先生说:“傅大士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法为中心”的真正精神,配上他一生的行径,等于是以身设教,亲自写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绝妙好文。”
儒学是入世的学问,以做人治世为目的,便以“格物、致知、忠诚、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至于学佛修道也离不开人世间,而且这是做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但是没有佛家的慈悲心肠是不能容物的。“有容德乃大,无欲性则刚”,德大至刚是一位金刚菩萨了。至于道家讲清净无为,宁静致远,理论少而智术多,没有道家的脑筋,很难制服一些混世魔王,他们从无为中显现有为,利于逆取。所以人们说“开国以道,治国由儒”,这些都是“世间法”。而佛家是要出世的,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所谓三教合一,是指要有佛家的居心,用道家的智术和儒家的伦理,才不会走入偏激的途径。傅大士时代形成的中国文化,千百年来一直支配着中国的社会和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宋朝王安石做宰相,他的厅堂里挂了一幅傅大士的画像,上面有佛印禅师题的一首赞诗:道冠儒履释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兜率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傅大士合并三家为一家的主张,在我国历史上,确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甚至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一部分。
多数来讲,虽然任何宗教教义都建立在因果循环的真理之上,但作为宗教,都有一种排它性,正式的信徒,不能同时信仰它种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总是称唯一的神的,伊斯兰教等也是如此。但在中国,儒释道融合,至少在文化与思想理论上,融合是非常成功的。
关于宗教的现代化
由于科学的发展,现代社会与两千多年前的社会已经有了很大区别。社会大众不再象以前一样穿着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而是面对着百千万亿色声香味触法的刺激,各种业态,都承载着人欲横流的世俗行为。按宗教的角度,这个是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众生业障更重。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似兔求角,古代的人到现代,也不可能再穿长袍马袿,必须换上T恤牛仔,西装革履。修炼者必须恒顺众生,随喜随缘地传道,如果你现在对人宣传佛教,宣传基督教,道教等,还整天神啊鬼啊,别人信的还好,不信的,可能认为你脑筋有毛病。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的宗教,也必须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否则就不容易广泛地被社会接受。
从本质上,宗教对于人体与宇宙科学的认识,是超越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层次的,在宗教里,物质的范畴被扩大了,生命形态的领域包含更广了,宇宙的时空层次范围被扩大了,它更能体现在一个精神意识的范畴,一个“虚空”的范畴,一个超越时空的范畴。比如现代科学象爱因斯坦、霍金等人研究的宇宙空间科学已经说明,在某些空间,存在时间速度与地球上不同的情况,而佛经中早说过,在某些空间如光音天、忉利天,兜率天等,他的一天等于地球上多少年,这是不是一种超越现代科学的宇宙时空观 ?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言,那里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速度是不是远远超越了光速?
各种宗教,如何能把传统教义与现代科学,现代文明相融合,在不失本性不失正法不离正道的前提下,从现代社会的各种需求入手,通过种种方便,来把真理与现实进行融合,达到妙契人心,闻者信受奉行,这样让他变得更能让社会接受,更好地发挥宗教修炼者为社会和谐作贡献的作用,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也是末法时代的修炼者的一个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全人类都在关注2012,无论科学界还是宗教等社会各界。但2012是一个大的变化的开始,地球的磁力线调换方向,地球进入光子代,也肯定会引起自然界一些灾难与变化,人类社会肯定会有一个变化。作为研究宇宙时空与人类关系的宗教,责无旁贷地应该提醒人们,地球不可能毁灭,人类不可能毁灭,人类甚至会更进一步,从更深层次来思考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从而迎来一个更加尊重科学,尊重文明,尊重文化的新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讲,正信的宗教,可能会迎来新一轮复兴。
修行中的常见问题:
修行,顾名思义,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延伸开来,就是通过修炼、修心,来获得真知,认识世界万物与人生的真理,改正自己的行为与习气,通过学习道理,继而行道行愿,最终证悟一个理想的人生境界。这样说来,修行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也必须从实践中来的学问,没有一个行愿与行道的过程,你的修行是没有办法达到最终的证悟的,也就没法收获成熟的果实。
真理是要通过实际修行来证悟的。我们从书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证悟到的,说说而已,却不是从自己本心里流露出来的。 所谓明心见性,所谓见性成佛,心性本明,无有尘染,还要你修什么?为什么要修行?修行,就象是一个扒开污泥见珍宝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自己被业障迷失的本性的过程,珍宝,本性本自存在,只因被业力所迷,我们执著于后天的幻象,才无法明心见性;修行就是一个破幻成真,拨云见雾,在自性上建立万法的过程。说在自性上建立万法,其实万法不用建立,自性本自具足,只是逐渐认识它证悟它而已。
讲禅者,如果没有清澈的禅修经验,只能说是个知解宗徒,他传递的是死禅,文字禅;讲道者如果没有实际修道的体验,体悟到的皆为模糊的、空洞的理论空谈,说的都是假惺惺的传统;这些传道者,都只能误人子弟,作为真正的“师”,最好是有实际修行的经验的。为什么象南怀瑾先生的书会得到很多人欢迎,销量非常高,因为他是一个大师级的修行者、证道者,他有理论与实修的结合,至少他达到了一些平常所说的大师们没有企及的层次,其身体力行的经验,自然与众不同,对于初学佛学、道学、易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南先生影响很大,功德很大。他的书,信息量极为丰富,甚至一些业障太重的人,都不能看的,看了容易心生幻象,这里顺便谈一下人们通常说的“走火入魔”,其实没有什么走火入魔,只是业障很重被触犯了的异常表现 。
佛菩萨从哪里产生的?都是从不断修炼,不断积功累德而成的,没有功德,就没有智慧,就不能开悟,那能成佛菩萨吗?
一个修行有一定程度的人,就深切体会到什么是业,什么是善恶业力,什么是积德积福,积功累德,能亲身体会到其效果。所以一个文盲实修者,往往比一些大学教授的纯理论研究,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业力因果的概念。一个纯粹从书面上研究理论的,对于业力与因果报应,无法证悟,这是实修才能证悟的。之所以有“凡夫畏果,菩萨畏因”的说法,就是因为凡夫没有修炼过,不相信也不能体会到因果之间的必然关系,而菩萨亲自修行证悟过,知道有因必有果,有什么因就必然有什么果,所以不敢种恶因。
三、念佛法门,是最方便的法门。其它法门,一般都需要有师傅的传授指导,才便于修习,只有念佛的法门,是可以自由练习,无时无处不适合的。这方面,各种典籍都介绍得很清楚了,不必多说。
四、修行要从基础的东西做起,从日常心理行为做起,从不断积功累德做起 。
举例来说,你修炼一段时间,如果心理上总是不轻松,好象负担重了,原来体气重,汗味重的人,没有把味道变轻的话,说明修行的效果没有明显体现出来,就要加大修炼的力度。一个念佛的人,只要功夫到一定程度,身体体气味道都会变清,甚至汗都有点清香,有狐臭的人,长期修行后,自然会大为减轻,甚至完全转好。有的人流出的汗都是黑的,这是他体液分泌有问题,身体气味重,与体质有关系,与饮食也有一定关系。一个长期修炼的人,特别在吃素食以后,就会改善很多。
每个人的修炼,都是有一个不断质疑,不断否定的过程的。有的人,产生疑惑后不修了,有的人不修一段时间后,又来修了,就这样不断的肯定否定过程中,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坚持下来的,就是真金,是真的福德报应,能福及自己与子孙,并能惠及大众。
五、这里所讲的修行的各方面的道理与问题,都是最为根本的基础问题,而修炼中有很多高层次的,象借假修真,以虚致实,破迷成真等,都是修行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悟解的问题。
修行的道理,并不深奥,它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道理、道路、道德、道法、道果,都是道在不同层次上的体现。从广义上说,虽然我们都没有出家修行炼气,没有天天打坐念经,但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你做什么事,会有什么后果,都是在修行,有人修善行,有人则天天寻思如何损人利己,那是在修恶行。
所谓天道无亲,唯与善人,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一个人只要道德、功德、福德、福慧积累足够,修行根本就不困难。俗话说平直心是道场,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就是指一个人的心性修养方面,修行归根结底要在心性上体现出功效,甚至一个人,只要常常帮助别人,只要常常不起害人心,不想占别人的便宜,多行善积德,就是在修行,他很可能会胜过一些出家人的修行,这没什么稀奇。如果一个嘴里说在修行的人,总是心里打小九九去占人便宜,贪嗔痴疑慢五毒俱全,那修得到什么?很多修行人的德行不够,修行多年也没大的进步,这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