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模式到底能否复制


   9月27日《济南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陕西宁陕县推行15年免费教育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如潮好评,同时提出了一个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即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宁陕尚且能实行15年免费教育,其他地区为何不能实行?

     宁陕模式能否复制,正如网友所说,并不取决于各地的财力,而是诚心和决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委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把幼儿园和高中都纳入义务教育,每年的财政支出要多出500多亿,如果按照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投入占GDP比例的4%来算的话,将幼儿园和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完全不成问题。(1月21日深圳特区报)

     问题是4%的比例总是达不到。就以绍兴市来说,2009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1·78%,与浙江省平均值2·6%,相差0·82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1·84%,比上年只提高0·06个百分点,与浙江全省平均值相差0·84个百分点,与国家4%的目标相差很大。(第10期《绍兴教育》)如浙江这样的发达省份,09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2010年提高了一点点),绍兴市甚至连2%的占比都达不到,可贫困县宁陕却能将财政收入的40%投入教育,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宁陕模式能否复制真的并不取决于财力,而是下面这些因素:

    其一,领导人的人文精神。报道中提到的一个细节极其感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县委书记陈伦宝从一位学生捧着的玻璃罐里发现了一个秘密:里面盛的全是腌咸菜。学生说:“一周就靠这罐咸菜下饭。”由此触动了乡村教师出身的县委书记的情怀,决心要从改善学生的伙食入手,提高学生的素质,然后在全县中小学实施免费营养餐。各地的父母官缺少的恰恰是这样的人文情怀。

    其二,领导人的眼光。陈伦宝从一项宁陕劳动力就业长期调研中发现,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更容易找到就业岗位,收入水平也明显较高,“这说明提高教育水平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有效手段。”因此他认定实行高中免费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其三,领导人的政绩观。虽然各地领导口头上都在大力倡导发展教育,但口惠实不至,在事关教育投入上总是很“抠门”,因为教育是项长远事业,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故三五年就要换届的官员总不愿将资金投入到未来的教育工程中去,他们宁愿将大部分财力用于建造楼堂馆所、广场等政绩工程。而宁陕县的领导恰恰相反,他们是把教育当做最大的政绩工程、民生工程来打造,把建设最漂亮的学校视为最大的政绩,这才愿意将40%的财力投入到教育中去。

    其四,领导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为了集中财力办教育,宁陕县要求全县各级部门大力节俭,除限制精简会议、启用电子文件、压缩行政经费外,还要求县委书记、县长在内的全县领导干部,3年内不得换新车,出差住宿费每晚不超过120元。老实说,当今中国,能做到宁陕县官员这样自奉节俭、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实在太少了。仅此这点,就不能不让人感动万分。

     自神木县推行免费医疗后,有关神木模式能否复制的讨论就不绝于耳;同样,宁陕实行15年免费教育的消息见报后,坊间再度提出了宁陕模式能否复制的问题。两者的答案都差不多,即能否复制的关键不在于财力,而在于党委政府的诚心和决心。假如各地官员具备了宁陕县领导上述四种素质,宁陕模式在各地得到推广复制又有何难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