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在重庆江津五中的操场上,整齐地摆满了300多个洗脚盆,初二年级的300多名学生,在专业洗脚老师的指导下正在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洗脚。报道称,场面很感人,许多孩子和父母相拥着哭得稀里哗啦。(10月1日大众网转《重庆商报》)
学校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已算不得新闻,人们早就见惯不怪了,但上述消息例外,因为它有两层新意,一是场面大,二是由专业洗脚老师拿着话筒,站在台上讲解保健洗脚的流程。这看上去,倒不像是一次感恩教育,反倒是一次传授洗脚技术的专业课教育。难道学校有意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的洗脚师吗?不至于吧。
作为家长,我曾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儿子读初二那年,有天晚上突然端来一盘热水,不由分说对老爸下令:把鞋袜脱了,我给你洗脚!我受宠若惊,连忙摇手说:老爸自己来。谁知,儿子执意要洗。我马上反应过来,原来儿子是在完成一次家庭作业,遂只好任其洗。儿子洗得不专业,我则感觉怪怪的;总感觉这是老师在逼学生作秀,实在难以相信,儿子给老爸洗了一次脚(迄今为止,再无第二次),就学会了孝顺父母。
事后,我不好意思问儿子,通过此次洗脚,是否增加了一份孝心,但身为教师的我清楚,此种所谓的“洗脚教育”,不但不能达到布置者的初衷,反而会助长学生逢场作戏的本领。如果子女是出于真诚的感恩心理,自觉要给父母洗脚,那确实会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如果是迫于外来压力,在广场上由人操纵着,一五一十地按照专业洗脚老师的指点,机械地给长辈洗脚,很难说会培养起孩子的孝心和感恩心,即使此时此地能收到一定效果,但也不会长久,弄不好还会因此让学生学会作秀,教会他们造假。
江津五中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孝心问题上犯了认知错误,校方太迷信“广场教育”的力量,以为只要采用运动式的教育方式,将场面搞得轰轰烈烈,然后按照专业洗脚老师的统一指令,让学生齐刷刷地完成一次洗脚程序,就能让不孝儿成为大孝子,就能终生懂得感恩父母。殊不知,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情伦理不是靠行政手段能够改善和巩固的,也不是凭借这样的“作秀式”教育能奏效的,而是要靠长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耳濡目染、春风化雨、一点一滴自然促成的。
从该校校长的介绍中得知,学校之所以要组织此次活动,因为该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八成学生的父母长年不在身边,超六成的学生表示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很一般”,近一成的学生认为,和爸爸妈妈“无话可谈”,所以才发起此次“洗脚活动”。应该说,初衷不错,问题是,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连孝敬对象都找不到,何谈什么孝敬教育呢?其实,该校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缺乏孝心的问题,而是事关如何教育留守儿童的问题。当务之急,学校不必先教会他们给父母洗脚,而是先要让他们认识当下的现实,懂得父母为何要抛家别子外出打工,了解父母在外地打工的辛酸和艰难,然后再来教育他们体谅父母,感恩父母。
笔者建议,学校可以不定期邀请家长给学生讲讲在外打工的经历及如何惦记思念儿女的心路历程,让学生懂得大人谋生的不易,然后慢慢地学会理解和孝顺父母。窃以为,这样的教育方式远比上述大场面的洗脚活动要好。
“洗脚教育”可以休矣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