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来看,经济规模比肩美国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美国在经济增长质量和资源禀赋上的巨大优势恰好是中国的短板;未来十年,美国完全有条件继续保持在经济规模上对中国的优势,只是美国并不一定片面追求量的扩张;中国尤须警惕的还有美英在金融领域构筑的高墙。
如果不追求精准的数据比较,读者朋友完全可以自己通过网上的相关数据对中美真实经济实力与资源禀赋进行较为立体化的比较分析。不过,有人由此得出的中美在某些领域的差距整整一个世纪的结论就显得并不那么专业了。因为仅从某些数据和比例来对中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序列对比,最多只具参考价值。中国如果简单地以美国的人均经济发展指标或者人均资源占有和消费水平作为追赶目标,不仅未必现实,而且会让中国“赶”得很累。
事实上,中美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硬”差距可能无法改变。人口只有中国四分之一但资源总量不输中国的美国,本来就和中国不在同一竞争水平线上。何况美国业已达到的全球资源控制与配置能力早已举世无匹。当今世界以石油为代表的战略性资源以及通道基本上都被美国以及美国盟友所控制。中国缩小与美国经济差距的行为空间,除了继续做大经济规模以外,大概就剩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了。
因此,从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来看,经济规模比肩美国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美国在经济增长质量和资源禀赋上的巨大优势恰好是中国的短板。未来十年,美国完全有条件继续保持在经济规模上对中国的优势,只是美国并不一定片面追求量的扩张。
也许不少人还是更愿意以数据来对中美经济规模的此长彼消之势进行比较。10年前,中国以国际汇率计算的GDP总量为1.08万亿美元,美国为9.82万亿美元,中国经济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1%;但到了2010年,中国以国际汇率计算的GDP总量达到了5.75万亿美元,美国则为14.62万亿美元,已经相当于美国的4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给出了以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中国GDP总量,去年中国的这一数字为10.08万亿美元。若依此来对中美经济进行比较,则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
只不过,中国在经济规模上的快速成长并不能掩盖与美国之间的实质差距。且不说中国在人均GDP、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美国,就是在中国一向引以为傲的实体经济领域,也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追赶。缺乏技术标准、国际品牌与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中国企业,要想实现对以波音、通用电气、微软苹果和英特尔为代表的美国顶尖企业的超越,需要的不仅是时间,可能更需要市场和制度环境的培育以及前瞻性的技术战略。
所以,我们看到,面对中国经济规模近年来的持续扩大,美国显得并不紧张,倒是一衣带水的日本神经格外绷紧。概因日本相对美国既没有资源禀赋优势,也比不上美国那样雄厚的工业和金融实力,更无美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而日本领先中国的主要是工业技术实力、劳动生产率和和资源利用效率,而中国在这方面恰恰在拼命追赶。因此,中国经济崛起对日本带来的竞争压力明显要比美国显著得多。
何况美国其实并不缺乏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相关要素。过去10年,日本的经济规模一直在5万亿美元徘徊,而美国的经济规模则扩大了5万亿美元。美国经济长期保持3%左右的年增长率,而且增长质量很高,基于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也相当不错。即便是在形势本来很不乐观的去年,美国依然取得了2.9%的经济增长率,为五年来的最高水平。未来十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国际竞争的挤压以及资源瓶颈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加大,中国能够保持7%的增长率就不错了,而美国如果强化对增长的偏好,完全可以达到3.%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要赶上美国依然说易行难。
假如撇开经济规模比较不谈,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尤须警惕的还有美英在金融领域构筑的高墙。尽管连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经过这场金融危机冲击,金融主导能力的确下降了。但谁要是低估美英的金融底蕴,或者看低华尔街和金融城大佬们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对既有金融符号的把持力,谁就有可能败在他们手里。尽管从年报来看,较为保守的中国银行业暂时获得了相较美欧同行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去年的税后利润达到8891亿元,同比增长34.5%,但是谁都知道,这种主要依靠利差收入支撑的赢利模式根本不足喜,亦很难持续下去。中国银行业要想成为广受尊敬且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亟需在公司治理、业务创新和国际化能力建设方面拿出实质性改革举措;并稳步提升对国内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回报和服务品质;否则,一旦美欧同行恢复元气,运气恐怕再难眷顾中国银行业了。至于稍稍有点动摇但依然坚固的美元霸权,仍将是横亘在人民币面前的一堵高墙。连西方学者都认为,金融危机至多使美元信誉受损,蒸发的主要是以美元符号。而美国的金融利益集团成功地避免了美元体系崩溃。中国突破美欧设在金融领域的壁垒,进而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任重而道远。
中国尤须警惕美欧金融壁垒锁定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