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感中国经济危机隐隐袭来


  预感中国经济危机隐隐袭来

  综合媒体报道,10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地区事务主管Anoop Singh表示,中国除了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外,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风险在于“资产泡沫加剧”。据消息,Anoop Singh分析认为,中国房地产领域的泡沫几乎已接近顶点,中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应对,但从政策实效性及房产交易情况来看,中国房地产领域引发中国资产泡沫破灭的危险未曾消除。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评估中国经济基本面时,再次提出中国经济短期内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通货膨胀高于预期、房地产泡沫膨胀和破裂、危机后贷款扩张导致信贷质量下降等。

  温州企业亏损面超过1/4 ,媒体称倒闭潮比预想严重,民间借贷面临崩盘危机,今年4月以来,温州中小企业老板欠债“跑路”的消息不断。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半年已有超过80起公司老板“跑路”事件,高额借贷压力以及资金链的断裂是促使这些老板“远走高飞”的主要因素,鄂尔多斯地产商自杀,中小企业闹“钱荒”,企业融资难等等种种迹象让人预感中国经济危机隐隐袭来。

  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保增长、抑通胀 、稳物价、促就业 ,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目前既要防止经济急剧减速硬着陆,又要防止通货膨胀率,宏观调控的度面临两难。

  楼市调控政策持续一年有余,楼市深度调控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土地财政的大幅下滑。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的地方财政,今年遭遇更大压力。房地产市场投机受到遏制,高房价出现松动但没有回归老百姓的期待。但房地产涉及建材、家电、卫浴等众多产业链,楼市调控政策继续从紧,地方财政肯定受到影响,一批中小房地产开发商会倒闭,楼市调控政策若放松,高房价迅速反弹,楼市调控政策将会化为乌有,政府政策公信力将受到严重损害,楼市调控政策也面临两难。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今年以来为控制通胀,央行已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3次调升基准利率。温家宝总理本月中表示,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控物价、保增长、调结构”三大目标中,控物价的目标已经开始见到比较明显的效果。货币政策一刀切,中小企业融资出现严重困难,如再度采取2008年4万亿投资救市,资金进入国企、央企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入房地产,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较少,调结构难度进一步加大。

  日前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1年第三季度例会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正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与二季度例会有所区别的是,本次会议再次强调了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同时强调要“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继续明确表示要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方向。当前态势下继续坚持稳健方向,既是继续管理通胀预期的需要,也有助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将表述由二季度的“注意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转变为“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突出强调了“针对性”,同时新加入了“有效性”和“前瞻性”表述。

  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通胀将是一个长期性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从外部看,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从内部看,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以及原材料价格等都在上升,加之中国现在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也会产生通胀压力。因此,有效治理通胀仍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心,而要有效抑制通胀压力,还需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也面临科学驾驭、决策问题。

  1、宏观调控政策面临两难



  9月CPI同比增长6.1% 食品价格因素影响最大

  国家统计局10月14日公布了最新宏观经济数据,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6.1%,较8月同比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略低于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但是环比依然增长0.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6.5%,环比下降0.1%。 尽管9月CPI同比有所回落,但是自6月以来CPI已连续4个月处于6%以上高位,通胀压力居高不下。

  国家统计局发布9月经济数据,9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6.1%,食品价格涨13.4%;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涨6.5%。发布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报告表示,下季度全球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面临“两难选择”。 由于经济有下行压力,物价水平维持高位,如何平衡治理通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两难选择”。预计宏观调控政策在总基调不变的基础上,部分政策将会做出微调。货币政策总体偏紧,可能出台1—2次加息。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等多种政策,确保保障房建设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报告预计,由于世界经济起伏不定、国内企业库存创新高、保障房建设和地方融资平台清理,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今年以来为控制通胀,央行已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3次调升基准利率。温家宝总理本月中表示,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控物价、保增长、调结构”三大目标中,控物价的目标已经开始见到比较明显的效果。“在经济增长比较平稳,甚至是趋缓的时候,‘调结构’应该是第一位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当经济增长速度在合理范围之内时,就必须牺牲速度调结构。

  宏观调控进入峡谷区,紧缩放松均两难。此轮“中国式通胀”很大程度上由成本和需求拉动,包括劳动力、部分原材料、土地等多种要素价格进入长期上升通道,而货币政策作为短期调控工具,难以做到药到病除。仅依赖货币紧缩政策将导致实体经济受影响,经济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而另一方面难以从根本上抑制通胀,中期可能使经济滑入滞胀深渊。

  2、楼市调控政策面临两难



  2010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调控进入了一个怪圈:政策密集出台,政策力度也越来越大,甚至动用了“限购”、“约谈”、“监察”等非常规手段让“地方政府对房价上涨负责”。

  广东省佛山市住建局近日上演了一出真实的“朝令夕改”——10月11日中午发布通知,宣布从12日起有条件放松限购政策,然而仅过了12小时的当夜,就又下令暂缓执行,限购与松绑,是普遍的困局。中国房地产业已到了考验政策坚定性,以及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关键时刻了。地方“朝令夜改”的楼市调控政策折射出楼市调控政策面临两难。

  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中国楼市调控构成空前压力。目前,欧债危机仍在发酵,美国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加大。中国国内经济正在痛苦转型,出口对经济拉动成为负值,投资不可持续,消费启动尚需时日,经济增速正在放缓,深度回调迹象明显。多少年来房地产行业是拉动经济增速的重要支撑,卖地、卖楼对GDP贡献率很高。严厉调控下,全国楼市成交量、卖地收入都在骤降,不可能不对经济增速造成影响。各级政府或明或暗、或直接或婉转地都在要求放松楼市调控“救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经济下滑,就曾经放松过楼市调控政策。前车之鉴的诉求,地方政府一直铭记在心。这是地方政府在楼市调控深度博弈中的最大筹码。

  3、货币政策调整面临两难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9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6.1%。6.1%的上涨说明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并没有显示出拐点或者出现利好。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月上涨6.5%。当前国内产能过剩,国际市场价格则有上涨趋势,CPI和PPI落差越来越小,说明我们在市场配置和认知上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解决通胀问题应从结构和配置等基础因素上进行改革、消化和疏导。否则,通胀问题将很难消化。

  央行公布数据显示,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同比少增1311亿。网易财经查询数据后发现,9月信贷数额创下自2010年1月以来21个月的新低。另外,9月存款增加7303亿,同比少增7259亿。9月末,M2余额78.74万亿,同比增长13.0%。

  所有的人都说没有钱,都说货币政策应该放松了,但是目前我国货币的存量余额是78万亿元。这么大的余额存量到哪儿去了?企业用在实体经济上的发展资金不足,因为都拿去投资和投机了。中国经济真实的资金链缺口非常值得重视。如果继续释放资金,投机情绪会越来越大,而实体经济则会不断退化,这对中国经济而言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CPI未来或继续上涨,货币政策不能放松。

  有分析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目前仍然处于紧缩状态,但由于经济的下滑和通胀的回落预期非常明确,货币政策不会进一步紧缩,目前政策已经进入观察期。预计年底货币政策有转向可能,即从紧缩回归中性,以为实体经济需求提供支撑。

  预感中国经济危机隐隐袭来,赞同如下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千分之一的人掌握了百分之九十的社会财富。这就为形成了暴发经济危机的第一个条件。

  当前的恶性通货膨胀使大多数低收入者陷入了生存危机,这就形成了产生经济危机的第二个条件。造成中国当前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形成了高度的垄断经营状况,以及过高的商业房租。政府在控制通货膨胀时,本应打破垄断,理顺商品流通环节,控制商业房租。遗憾的是,政府缘木求鱼地用提高利率的方式控制通货膨胀,其后果必然是象九十年代中期一样,从恶性通货膨胀突然转为恶性通货紧缩。

  如果在一年内中国经济从恶性通货膨胀突然转为恶性通货紧缩,在发生恶性通货紧缩后,首先受到冲击的是第三产业,大量第三产业的企业在恶性通货紧缩冲击下必然破产倒闭。现在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其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六十,这就将形成可怕的失业大军,而更可怕的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正是目前收入最低的劳动者,并且绝大多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没有社保,拿不到失业保险。这就形成了产生经济危机的第三个条件。

  防民间信贷风险升级,财税金融措施出手,化解中国经济危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在金融方面,加大对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 适当提高对贷款不良率容忍度。在财税方面,提高小微型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取消减免部分涉企收费。在风险升级之前,各级政府、各个学者都在尽力遏制这一场民间信贷风险演变成“中国次贷危机”。

温州危机正席卷全国 预示经济硬着陆风险

罕见民间金融风暴席卷温州 引发中国式次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