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小企业经营4大困境 产业链向中高端过渡


  调查:珠三角小企业4大困境

  近几日,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小企业坏消息频出,继此前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主外逃之后,利润下滑已然成为今年珠三角中小企业最难迈过的一道坎。

  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珠三角小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指出,今年小企业利润的严重下滑,与2010年相比平均利润减少30%至40%,经营困难加大。而面对生产成本的上涨,小企业缺少通过品牌建设、核心技术等手段提升利润的能力。

  据介绍,该报告是9月以来对珠三角6县、市的95家小企业、11家专业市场和15家当地银行进行实地走访,并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对珠三角各地2889家小企业进行网上调研后最终形成的。

  报告发布方之一,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胡晓明说,对珠三角区域中小企业的调研是此前对浙江小企业调研的后续。小企业是中国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浙江、广东两地是中国小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两次调研的结果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小企业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但缺少有效的引导、融资支持,给予有效的引导以及在融资等层面给予小企业支持刻不容缓。”

  《报告》显示,珠三角小企业发展主要面临4大困境,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升,中小企业利润空间遭到压缩;“用工荒”和“用电荒”影响企业经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造成企业资金链紧张;人民币升值吞噬中小企业利润。其中,据统计,有72.48%的接受调研的中小企业表示,原材料成本上涨是当前经营中面临的最大困难。目前,大部分行业原材料成本较去年同期上涨约20%-50%。

  成本大涨与订单萎缩夹击

  报告表示,调研企业中,有72.48%的小企业表示原材料成本上涨是当前经营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大部分行业原材料成本较2010年上涨20%至50%。如服装行业原材料面料价格,甚至上涨了30%至80%,往年全棉卫衣的面料成本价是25元左右,今年上涨到了45元;往年全棉的T恤的面料成本价为5至8元,现在上涨到10至15元。多数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不能把成本上涨的压力转移到产品定价当中去,只能损失利润。

  人工成本上涨也是挤压小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珠三角地区的小企业工人工资相比2010年上涨了20%至30%,部分高级技工的工资上涨幅度甚至超过100%,四五千元都打不住。

  原材料成本上涨、人工成本的增加、订单减少、汇率变化等因素也削弱了小企业的利润。而小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的同时,却缺少通过品牌建设、核心技术等手段提升利润的能力。

  不同的是,与去年相比,小企业现在还面临订单大幅萎缩的“夹击”。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百辉表示,受到欧债、美债危机的影响,珠三角地区小企业订单量较2010年下滑约30%。再加上越南、印度等区域企业以低价加入订单的抢夺,国内小企业低价抢单已没有空间;另外,房地产调控也导致国内建材及配套产品相关订单在逐步减少。订单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小企业的开工率。目前,珠三角小企业平均开工率下滑至70.92%。

  虽然企业开工率下降,珠三角小企业“关停并转”的现象未大规模出现。面对困境,绝大多数开工率较低的企业都以瘦身为主,而非关厂。报告认为,当前国家各项惠及小企业的政策仍需切实落地,以改善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此外,报告建议税收政策向小企业倾斜,鼓励减税、财政贴息、所得税减免、提供优惠税率等方式,降低小企业赋税成本,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及推动小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受访的一部分小企业已经意识到品牌、渠道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品牌、渠道建设,增加产品附加值。报告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小企业强化品牌建设,改变过往单纯以量获取利润的模式。报告建议,尽快改善小企业融资渠道,是当前小企业急需的现实帮助之一,建议鼓励服务于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鼓励进行经营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等,在监管的各项要求上,做到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的平衡。

  专家声音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罗百辉: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过渡

  在过去的20年,由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了原材料和劳动力等价格优势,尽管中小企业单位产品利润率非常低,但国际市场需求的规模优势掩盖了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小企业经营的外部需求环境萎缩恶化,企业出口规模增幅下降。同时,国内中小企业那种不计环境成本、人为压低原材料和能源成本来获得低成本投资和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纰漏百出。

  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百辉分析认为,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在于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低,不具有产品的定价能力和议价能力,无法应对和转嫁上游各类投入成本(如原材料、环境、劳动力)的变动和增加,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并保持市场占有率。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难题,就要促进小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品牌建设能力及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过渡。

  “不能因老板跑路重开货币龙头”

  周其仁:降税政策要赶快出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表示,尽管中国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但不能因此重开货币龙头。

  “温州跑路的企业正是因为前两年通胀下资产价格上涨过快,企业调动资金大量转移而造成的资金链断裂。”周其仁表示,中国仍需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只有将通胀彻底“打下去”,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才能真正好转。

  周其仁表示,要帮助小企业首先要分析困境的原因。从全球看,经济下行的风险在加大。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往下掉,欧债、美债危机导致全球对经济发展预期在调整。在国内,通胀的头已经往下扎,但还在摇尾巴。周其仁认为:“小企业的特点是,在产出品和生产要素两个方面都没有定价权,在通胀摆尾巴的时期,对它们的压力特别大。”

  因而,在政策选择上,一味扩大融资难问题,甚至放松货币都不可取。“如果资产价格高,资金进不到实业,也很难进入中小企业,只有整个货币平稳、金融形势平稳、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被遏制才能改善。”

  周其仁同时建议,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降低小企业税费等措施,“增值税、营业税等等可以降低,想出台的加税政策不要再出了,降税的政策要赶快出。降税要比金融政策对小企业更有普遍性,同时降低各种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