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业难以回避的一个现实是:尽管每年都为药物研发投入巨额资金,但研发的药物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有数据显示,同样的病、同样的药对不同患者产生的疗效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对一些患者疗效作用显著,对另一些患者却可能产生很强的副作用——每年都有为数众多的患者死于不恰当的处方药。
这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医疗方式:对症下药——根据患者的症状,结合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确定药物的种类和使用剂量、剂型,是否需要改进甚至颠覆性的变革?而有研究发现,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差异可达300倍,患者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药物反应出现,和其他因素诸如年龄、体重等无关,这些各不相同的反应出现主要是因为人类基因修饰的多样性所致。
因此,有专家提出理解人类基因的个体差异可帮助医生为他们的病人选择并设计更加个性化、准确的治疗方法,即诊断阶段就在明晰患者基因的基础上,能够预先判断药物副作用的危险程度、明确患者该在何时采取对应的疗法、服用的药物剂量和治疗时间,这就是个性化医疗。
个性化医疗的基础是人类对药物基因组学、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进程。因此要推动个性化医疗的普及,传统的药企已经独木难支了。事实上,如今生物技术已经越来越向医药领域渗透,越来越多能够提供诊断技术的生物技术公司已经开始和药企通力合作。
以凯杰生物技术公司的业务领域样品制备和分析技术为例,可以看出“个性化医疗”的实现过程:首先,所有的分析都要从样品制备开始。必须从生物样品中取出并经过特殊处理遗传物质之后,科研机构以及公司实验室的用户才能了解、修改这些遗传物质或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其次,分析技术即用于显现样品中的微量靶分子 ——例如遗传物质。这些技术包括检测DNA 和RNA序列的“开放性”试剂盒(试剂),以及定性检测特定病原体等“特异性靶基因”的分析试剂盒。
借此建立的分子诊断样本处理和分析技术,可以覆盖到医疗行业的所有领域:从对无临床症状的病人进行筛查(预防),到对具有患某种疾病的病人的筛选(诊断),直到对有临床症状、诊断为患病的病人进行治疗优化(个性化医疗)。如凯杰公司在个性化医疗方面可以提供20种基于不同技术的诊断检测产品,用于癌症治疗、检测常见AIDS 治疗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突变。
个性化医疗的蓝图听上去非常美妙:在不远的将来,患者去医院看病时,除了常规的诊断方案外,还将提供和自己遗传档案相关的资料与数据,通过电脑的帮助在医生提供的多个治疗方案之间进行筛选,包括药品种类、服用剂量和效果等,以获得最佳疗效和最低的副作用。
这对制药企业而言,也意味着将开发新疗法和药品上市后可能出现的、无法预料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从而节约研发成本——新药开发过程里,由于临床期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可能导致药品退出市场,前期庞大的开发费用和时间周期付之东流;而如果药品上市后产生未知的副作用,还可能产生庞大的诉讼和赔偿费用,以及损害药企的声誉。
但尽管个性化医疗在医疗领域的地位已经不断提高,但在广泛应用前还必须克服以下困难:
首先是技术的发展。对整个个性化医疗的推进而言,还需发现更多影响药物作用的基因、需要更多临床层面——包括药物疗效研究、临床医生等同基因人员的合作。成本同样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生物学家贺林曾经表示:尽管成本一直在下降,但目前测定一个人的全基因组图谱成本还十分昂贵,只有把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个人基因组图谱。
不过,技术还不是个性化医疗面对的最大难题,对很多药企而言,个性化医疗和他们既有的商业模式几乎完全相反。众所周知的是,新药开发的成本很高,因此药企通常研究对大部分人有效的候选药物,以保证购买力。有评论认为,对于个性化医疗,医药企业认为这是比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更复杂和困难的课题,个性化医疗带来的市场细分也可能损害自己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