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传媒业大事评点(续完)


再见,2010

——中国传媒业大事评点(续完) 

 

二.年度事件(排名不分先后)

(一)谷歌之殇

新年最新的一条新闻是,谷歌一位高管表态,希望重返中国。

而年前最后一条关于谷歌的新闻,是国家测绘局的领导表态,希望谷歌把服务器搬到中国,否则,期限一到,将依据中国法律,停止谷歌地图的服务。

这依旧是2009年末以来谷歌事件的延续。

在谷歌事件发生后,我曾写了数篇博文,比如,谷歌与我,末路狂奔,向陌路,等等,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如今它希望回归中国市场,我依然双手欢迎,即便它被迫低下高贵的头。

毕竟,有选择比没选择好,更何况,它提供的选择,也许更好。

即如哥白尼向教廷低头屈服,也不会改变地球以太阳为中心的存在。

同样,人们不会因为谷歌被拒于国门之外,就会放弃通过现代搜索技术,了解被尘封的信息知识。

谷歌事件,是我读懂中国的一个故事。

 

(二)围脖争宠

自09年末,新浪推出围脖测试版以来,一路攻城略地,很快积聚了巨大的人气,甚至形成了人人争说围脖的局面:

围了么,勃了么,粉了么,成了许多人见面招呼的流行语。

新浪微博,可谓一时无双。

中国之事,总难有独好局面。

随之而来的,是腾讯、搜狐、网易等传统门户网站,纷纷开起了围脖,甚至,张朝阳也再次赤膊上阵,邀约各界名流,在搜狐开博。

甚至,一些网站,干脆直接把别人在新浪的围脖,先拷贝复制到自己的网站再说。

竞争自然有好处,它会促进围脖技术的升级换代,促进围脖服务的提升,让众多博友受益。

更重要的是,众家围脖,在信息传播和凝聚舆论传递情绪方面,已经出现了传统不太容易管制的空间,这是技术带来的,也是竞争的产物。

不过,新浪终究占了先手之利。想想,当初老沉利用名流话语优势策略,一开始也不是赤膊上阵了?

虽然围脖发展依然有起伏,但其产生的影响,确实不可低估。

2010年11月低,我曾专门写博文,纪念自己围脖一周年,也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新浪围脖之于我,之于这个时代的影响。

 

(三)百度盛大纷争

百度和盛大之间有关版权的纷争,舆论站在了百度一边。

我痛恨盗版,抄袭,痛恨对著作权人利益的侵犯。

但在这一问题上,如果非要选边表态,我不知道自己会如何选择。

在我看来,百度和盛大之间的纷争,核心争议有两个层次。

一是著作权人权益的保护问题,这是一个基础性问题。

毫无疑问,著作权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创造力就会受到损害。

另一个层次是,人类知识和信息的共享问题。这具有更长远的价值。

不过,这两方面,并非不可能达成共识。

在去年谷歌的数字图书馆与中国著作权人之间的争执中,我却更多地站在了谷歌一边。

虽然,谷歌没有得到所有著作权人的同意,但它至少部分地尊重了著作权人的利益,比如,付费的方式。

我的矛盾心理来自于过往我所接受的知识,从广义上说,是得了免费的好处。

这种免费共享式的消费,对于文明传承的价值,显而易见。

如何在保障个人权利和传承文明之间寻求共识,坐下来谈判,该尊重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能共享也尽可能让更多人共享,这才是折中正道。

 

(四)视频网站美国赶潮

继酷溜借壳上市之后,优酷在美国完成了视频网站的首个IPO,随后土豆也在美国上市。

我一直使用美元下的蛋的概念,来观察很多与海外有关的人或公司、事件。

所谓美元下的蛋,包含多层意义。

一是新媒体公司是美国式的资本(天使、VC、PE)和技术支持下成长起来的,资本概念和技术概念均来自海外。

二是新媒体公司的创始人受过西式教育,熟悉西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三是公司经营理念和方式也是西式的,其上市遵循的,是美国式的透明的游戏规则。

这些都是值得那些拥有巨大资源的国有媒体公司反省的。

许多人,更多是看重在美国上市创立的财富效应和传奇故事。

但另一方面,即如叶檀在给《中国周刊》所撰评论中指出的:

“在美国监管部门越来越盯紧中国公司的同时,中国公司也慢慢学会了信用的价值,投资的权利以及更高阶层、符合规范的绅士强盗游戏——保护国民,但利用能力争取定价权”。

这是纳斯达克之于中国的真正价值。

 

(五)谢朝平案和“绝唱”的《独唱团》

谢朝平案,撇开背后的复杂的地方利益不说,其实很简单。

就是那个刊物违规出卖刊号而已。

类似的情况很多,不幸的是谢朝平的东西,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于是,一桩极其平常普通的书号买卖事件(潜规则一向是民不告官不究,只要你不碰政治的线),终于被弱智的或者利令智昏者演绎,最终借助围脖这样的平台,成了全国性的轰轰烈烈的事件,弄得有司差点收不了场。

于地方利益关联者而言,败于围脖之上的甚嚣尘上的舆论;于谢朝平本人而言,成于围脖舆论,并最终成为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人物之一。

与谢朝平案相映成趣的,是终成“绝唱”的《独唱团》。

韩寒看问题的角度和文字表达的能力,自不用多言。

不过,独唱团终成为绝唱,不仅是韩寒及其背后团队的损失,读者的损失,也是出版开明化进展的一个不幸事件。

放在当下环境中观察这一事件,我无法揣测韩寒及其团队的思考,但以沈浩波纵横书业的见识,自然知道双刃剑的利害。

鬼子进村,打枪的不要。是为要义。

当然,这样即便出了,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向默而生,还是嘤鸣而死,这自然取决于主导者的思考和取向。

一时之死,自然最终也能换来巨大的利益。

我相信,哪怕暂时的倒退,毕竟这个社会仍然在进步的轨道上。

 

(六)小报猝死与新生

年中得许洋兄信息,言及soho 小报因故停刊。

一份企业内刊的停办,却在一时之间,让众家议论纷纭。

无他,是这本小报的品质,其整体的思想性和刊物质量,在当下公开出版的出版物中,难得一见。

我辈亦曾多方打探,因何而死。却终于莫衷一是。

也罢,这个社会多的是不明死因的案例。

好在,年前接许兄和李楠私信,告知小报将转至中信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天无绝人之路。

愿新生的它,行稳致远,也为知识阶层,留一瓣心香。

 

(七)出版转制

很久没关注出版业的动向了,太疲了,也了然无趣了。

看新闻说,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完成。

转制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人财物产权关系企业取向等多种复杂的问题,也许只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存在这样的过程。

不过,换块牌子,挂个公司,并不意味着完成了从事业单位向市场主体的演变过程。

市场可不管你挂的是什么招牌,除非你吃的,还是自个儿炖在锅里的烂肉。

但不管怎样,传统出版包括传统平面媒体的衰落已经无可挽回。

而制度明伤暗疾,依旧在伤害着身陷困境的传统出版业和传统媒体,加速着他们衰朽的过程。

从对2010年传媒业年度事件的总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影响力的衰退。

似我这般偏向于传统媒体的人,也很少发现年度事件中传统媒体的身影。

无言的结局。

 

(八)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是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其中互联网是核心。

其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不言自明。

但就是很难推进。

九龙治水下的中国,需要融合的,不仅仅是三网,更是三网背后的部门利益。

为什么一直只能纸上谈兵?

难道这些年拖的还不够么?

唉,连我都不想说了。

 

三.年度人物(排名不分先后)

1.张朝阳。

张朝阳2010年初发飙的时候,我恰在台下坐听。我不得不向他表达我的敬意。在中国周刊操作《陌生人张朝阳》这组选题的时候,我说,出美元下的蛋,终于撞上了中国这堵高墙。

2.曹国伟。

因为新浪围脖这一年的成就。选大头,总是在政治正确滴。

3.刘东华。

这么大年级的时候,选择离开自己一手打造的中国企业家,重新创业。实在令我意外。其给经济观察报提的理性建设性口号,影响的,不只是我这样的媒体业者。

“你用你的方式履行责任,我用我的方法承担使命,只要大家在做有良心、有价值的事情,无论风格个性方式方法有多大差异,彼此都应该相互鼓励、支持、欣赏与尊敬。那种忽略前提强求一致,发现与自己不同就对别人横加贬斥、胡乱指责的行为,即使算不上丑恶,至少也是一种浅薄了。”此话,实可堪吾辈细细品味。

4.高海浩。

传统党报的掌舵者,能够一边吸纳胡舒立的财新传媒,一边与阿里巴巴打得火热,体制内外,皆是长袖善舞,绝非池中之物。且看着。

5.胡舒立。

另起炉灶之后,且待新传奇。

6.秦朔。

多年之后,秦朔终于执掌了一财。

从南风窗总编到第一财经日报总编,到一财总经理,这一过程,实在是一个外人难以了解的。

我一向认为,非上海人,在上海媒体界立足,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地努力,虽然秦朔也是复旦新闻系毕业的。

我在给传媒杂志推荐十年媒体人物时,理所当然地推荐了秦朔。

7.李朋义。

从外研社到中国出版集团,到教育出版集团,李朋义的水平,自不用多说。不过,面对中国式的合并集团,虽有中国出版集团的经验,但挑战还在后头。

8.牛文文。

自从另起炉灶之后,终于到了可以缓口气的阶段了。

9.伍皓。

作为一个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的行为,尤其围脖上的言行,确实与众不同。

10.刘新宇

因下属错发未经核实的金庸逝世假消息,而引咎辞职。这结果超出了我正常的想像。

11.仇子明

因公安跨省追捕,一时名噪天下。但随后而来的同行对其职业操守的质疑,连带分管副总编受伤,而真相不明,也是2010年一大迷案。

我常假设,如果,我被人指名道姓那样说,会怎么选择?

会怎么选择?首先宣布辞职,然后,选择进入司法程序,讨要公道,还我清白。

 

四.年度媒体(排名不分先后)

(一)报纸

1.新京报。已然是北京报纸的领头羊了。

2.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继续稳稳地占据财经报纸头把。

3.东莞时报。版式创意使人眼睛一亮。

4.人民日报。虽然大体照旧不堪,但评论版下半年之后,时有亮点闪现,有评论说,终于为人民说话了。我们鼓励一切进步。

5.浙江日报。颇具进取心的省委机关报。

6.新闻晨报。作为上海本地媒体,胶州路大火事件之后的做法,让我刮目相看。

 

(二)杂志

1.财经。新班子当是居功至伟吧。

2.看天下。没法子,这市场做的,绝了。

3.南都周刊。时不时有好东西硬东西出来。

4.新世纪周刊。新平台有新机会,更有新挑战。

5.博客天下。从追随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

6.一财周刊。从创意到版式,它的成功是另一个传奇。

7.中国国家地理。一如既往的好看,据说新媒体做的很好,我一直想学习。

8.中国周刊。内举不避亲。困境中的坚守,不需说大话,拿数字说话吧。

9.新周刊。平面媒体中,新浪围脖最大的受益者。举荐其理由,这点上没有辱没新锐之名。

10.科幻世界。如果没有围脖,没有网络,结局一定改写。

11.淘宝天下。这是老朱的新战场。利用数据库营销,原本就有成功的尝试,但规模如淘宝天下般,实属罕见。

12.南方人物周刊。略

 

(三)电视,

很少看。央视财经频道看得稍多,还是有一些不错的节目。

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科教频道的纪实节目,以及音乐频道的经典,赶上了也会看看。

甚至,连电视剧都没顾上看了。

悲剧。

(四)广播

很少听

(五)电影

没看过一部大片,是不是白活了?

(六)图书

各大上榜图书,一本也没读过。

不是说我不读书。2010年主要读的,还是过去的老书。

感谢野夫兄馈赠的台版《江上的母亲》,捧读之际,总是眼含热泪。

(七)互联网媒体

1.新浪微博。还用说理由么?

2.共识网。

在一个意识形态裂变的时代,寻找共识,是个极其艰难的使命。不过,2010年,思想界网站,最为出彩的当属共识网。行稳致远,让不同的思想观点能持续传播,最为关键。

3.FT中文网。

另一个视角下的中国。就我个人角度,我感谢FT中文网刊发《舟曲记忆》一文。

。。。。。。。

 

 

文章收尾之际,我感到极其的疲惫。

从来没有过的疲惫。

自2003年以来,每年末或来年初的年度盘点,于我而言,无论多长,总是一气呵成,哪怕带着伤感的总结,也不会如此身心俱疲,更不会让思路中断,分两次写完。

当我开始构思这一盘点时,我蓦然发现,这些年对于大势的判断,竟是如此相似!

每年都是大同小异,换个说法,换个顺序而已。

当然,趋势原本不是现实,只是个人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分析之上的结论,不可能一下子变现。

我这样安慰自己。

不过,坚持的疲倦,确实折磨熬人。每年都说车轱辘话,也需要勇气和毅力的。

所以,我常常说,坚持是一种奢侈的品质,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不知道,明年我还会不会坚持写这样的东西。

这本该是专业媒体该做的事。

作为一个传统媒体的坚守者,一个业余的观察者,我向来不掩饰自己这种基于个人立场个人阅读接触偏好观察的不完整性和欠缺,我也不在乎他者的指摘。

我只是希望给我所侧身的行业,留一份个人记忆,以补正史之缺。

礼失求诸野。某种意义上,我内心也有如此之野心。

 “时代是有主人的。对于有些人这是世纪末;对于另外些人这也许是世纪初——黄金时代的开始呢。然而,黄金时代虽然不远,却不是这么容易达到的。这要经过血污池,奈何桥,刀山,油锅,以及。。。。。。一切种种这类东西。这条路上——到黄金时代的路上,究竟是悲哀,是痛苦,是兴奋,是快乐,是痛快?这都是又当别论。”

这是我的前辈乡贤瞿秋白所写的文字。用来观察中国传媒业的变局,确实堪当。

黄金时代看着不远,却不易达到。需要勇气、智慧和坚持。

还是用秋白的话作为结语吧,这也表征着我的立场:

“只说世纪末的人们的确充满着悲哀,实在可怜!”

看不到大势,的确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