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砸在我的身上,疼在我的心上!”辽宁大连一市民在看到工人抡锤拆除该市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凤鸣街时如是说。这条保留比较完整并被列入大连市历史文化遗产名录的百年老街,自去年11月初至今,已有近半建筑被拆除。(1月4日《人民日报》)
在发表大连市民抗议拆除凤鸣街的同期《人民日报》上,还登出了来自山西阳泉市平定县81岁耄耋老人痛斥旧城改建的信,老人称,“几年的旧城改建,几乎把一座平定古城改没了”,他发出了这样的质问,这究竟是改造旧城还是毁灭旧城?
大连凤鸣街和平定古城只是国内城市大拆大建的一个缩影,推土机和铲车成为城市中最忙碌的机器,在一座座城市以新的面孔示人时,也意味着一条条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的老街湮没于飞扬的尘土中。在建设新城与保护文化建筑发生矛盾时,城市管理者的权衡天平往往倾向于前者。
市民的痛心呼吁阻止不了城市不断加快的拆除步伐,有些拆除行为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大连的凤鸣街,从媒体公布的照片来看,那些欧式建筑在外观上非常漂亮,即不影响正常使用,更对市容市貌够不成“污染”,即便在保暖、防火等方面有所欠缺,也能通过内部改造的方式完成,在这些建筑的生命还远未濒危时就予拆除,不但是浪费,更是对城市文化传统的一种“屠杀”。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文化记忆,而这种文化记忆在老建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城市建设应把保护文化建筑的安全设为前提,能避免损伤则尽量避免,不能避免要想办法避免。北京著名的老街“烟袋斜街”,就采取了以“保护性的修补”为主的开发方式,即维护了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又使其拥有了生活延续性。在非文化名城,老街可能只有一条,拆完了就没了,失去了文化传承的城市是文明残缺的城市,看不见历史的城市是一座文化的“死城”。
《人民日报》发表的市民来信,将拆除文化建筑的动机归于一些地方领导的“急功近利,想追求显赫政绩”,旧城改造涉及的房地产开发也被一些人当成了生财之道。追求政绩和趁机谋财,的确是导致老街、旧城覆灭的两大推动力,但还有一条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领导对现代化城市的理解过于片面化,认为现代城市就是高楼大厦、霓虹闪烁,正是对所谓建设“大都市”的迷恋,导致了“建新必须拆旧”的错误观念大面积流行。
比较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城市一方面在拆除老街,一些城市又在大力兴建复古建筑,以后人们想要凭吊怀古,将会无所去处,试想一下在散发着油漆以及各种装修带来的怪味复古建筑里感受城市文化气息,那将是一件多么怪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