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流感”也许并非是浮云——美国的飞鸟和鱼类大量死亡事件可能是新型传染病出现的征兆


     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4日报道(http://news.sohu.com/20110105/n278690908.shtml),“进入新年以来,美国连续发生了5起大量飞鸟和鱼类离奇死亡事件,对此,美国民众纷纷猜测政府在进行秘密实验或者“大灭绝”即将到来,而专家则坚持表示这些事件之间不太可能存在联系。报道称,在2011年新年夜3000多只燕八哥在阿肯色州小镇比比上空坠亡,专家认为这些飞鸟坠亡可能与新年焰火有关。距阿肯色州579公里的路易斯安那州3日也发生了500只飞鸟坠亡事件。此外,一名肯塔基州女子对当地电视台称,她3日在院子里发现了数十只鸟的尸体。在该州西北部距鸟坠亡事发地点160公里的地方,至少有8.3万条死鱼和垂死的河鱼被冲上岸,而据专家估测,死鱼的数量可能达到10万条。”

    虽然,据美国专家解释,鱼类死亡主要是因为水温太凉导致,而且其中一起鸟类死亡事件是由于鸟类被新年烟火击中所致。但是,有大学已经采集了鸟类标本,据说一周后将有检测的结果。

    我在此非常担心,我并非是又一次危言耸听,但就像当初听说墨西哥猪流感时一样,我很担心这是否是又一次新型传染病浮现的信号。我并不认为这是美国政府的秘密实验,也不相信什么大灭绝。所以,我建议,我们的有关部门和专家应该密切关注美国的后续报道。如果需要,应该立即派遣科研人员赴美收集样品进行检测。与墨西哥流感时一样,如果没人愿意冒风险,只要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地去调查。我认为,对于传染病不必过于紧张,但对于新的苗头一定要关注,进行深入的了解,总是会好过,一旦流行再采取盲目封堵和盲目接种疫苗的被动措施。

    由于美国的事件是由4次鸟类死亡和1次鱼类死亡事件组成的,大家都容易理解鸟类死亡可能与禽流感有关,比如H5N1,H7或者H9等流感病毒有关。而鱼类是否也与禽流感有关呢?我查阅了美国PubMed和中国CNKI,没有找到相应的文献,在美国NIH的流感数据库中,也没有找到鱼流感的任何信息。看来,鱼流感真的只是网友们的一句戏言而已吗?但是,据2007年《新西兰先驱报》报道(http://www.cqvs.cn/detail.asp?pubID=278859),“一世界知名禽类观察组织表示,虽然用禽类粪便作饲料喂养鱼类能够使鱼类生长的速度变快,但是如果人们将已感染了禽流感的鸡的鸡粪当作饲料撒进鱼塘,也会导致禽流感通过鱼类而大面积传播。目前已经有很多地方出现这种情况。专家表示,由于以鸡粪作饲料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很多养殖户更是在养殖的时候“走捷径”,将未经过发酵的鸡粪直接投入鱼塘,这就非常危险。人们一直都认为禽类是传染禽流感的载体,但事实并非如此,也没有任何证据足以支持这一说法。任何一种生物包括水产类、飞禽类、走兽类,都可能成为病毒的侵犯对象,成为病毒的宿主。 ”

    虽然,我没有找到鱼类流感病毒的信息,但是在美国NIH的流感数据库中,除了禽流感和各种哺乳动物流感病毒以外,还有两类流感病毒——绿头苍蝇流感和未明确分类的流感。我查了文献,真的有关于绿头苍蝇体内可以存在着流感病毒的报道,而且,苍蝇还可以把流感病毒传染给健康的个体(Tsuda Y, Hayashi T, Higa Y, Hoshino K, Kasai S, Tomita T, Kurahashi H, Kobayashi M. Dispersal of a blow fly, Calliphora nigribarbis, in relation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Jpn J Infect Dis. 2009 Jul;62(4):294-7.)。所以,鱼类感染禽流感病毒也不是不可能,只是我们以前没有关注而已。而禽流感病毒是否可以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或者借由鱼类传染给食用鱼类的人,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我认为,应该密切关注美国这次鱼鸟死亡事件的重要原因。

    由此看来,既然存在着“苍蝇流感”,“鱼流感”也不一定就只是一个传说或者浮云而已,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于传染病的预防不能只是盯着预防“旧传染病”,生产和接种熟悉的疫苗,毕竟这些都是前辈留给我们的,更要用于迎接新的挑战和密切观察新的传染病动向,不要忽视自然界的警告。这也是我做免疫学研究的主要原因,我也一直期待有这样的机会,即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在做SARS的研究时,我就是抱着这样的决心去工作的,当遇到猪流感的时候,我也希望能够放手一搏,可惜它们都是浮云。这次美国的死鱼和死鸟事件,我虽然希望可以去研究,但还是希望也只是浮云,毕竟人类的安全远比满足一个免疫学教师的个人兴趣重要的多得多。

    虽然,美国死鱼死鸟不是世界末日的信号,但是,也值得我们进行密切的关注与研究,特别是警惕其与传染病的关系。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

    

    PS: 本文是个人的推测,请不要据此有过多的联想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