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5唐师曾:什刹海,张之洞,张爱萍



2011年1月1日,什刹海。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北京城仅有的四汪清水连在一起。北海是公园。中海、南海,49年就被解放军端枪看起来了。唯有什刹海,一直是帝京、大院、市井文化的交汇之地,风云际会,鱼龙混杂,虎踞龙盘。当年军大衣的“红卫兵”,摇身“联动”、“工纠”、“首都工人民兵”……始终“国防绿”、“红袖标”,保持着苏维埃的红旗、梭镖的“赤卫队”本色。市井的老百姓,自晚清开始,就有模仿“神机营”穿戴的爱好。文革中南官房胡同10号有个老四,自己买了2尺白布,用槐树豆染成“国防绿”颜色,自制解放军的“国绿”帽子。当时,能戴上一顶“国绿”,哪怕仿制的“鸡屎绿”,都比现在的LV 牛B。唐师曾摄 


2011年1月1日同天,老北京最著名的桥梁银锭桥推倒重修。1909年的这个季节,后海北沿儿“摄政王”载沣,过此桥到前海张之洞家问计。白米胡同的张之洞力劝摄政王“怀柔”、“亲民”。摄政王说:“不怕,有兵。”兵,指的是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的德国“新兵”。张之洞闻言,不再说话。不久,汪精卫在银锭桥埋炸药刺杀摄政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五色旗的中华民国诞生。 


白米胡同张之洞老宅,现为张爱萍上将住宅。1966年9月,张之洞墓地被文革红卫兵“挫骨扬灰”,改革开放后被重修。


前海白米斜街张之洞故居,一直类似大清国的军机处。49年以来,先住北京军区司令杨勇,后住国防部长张爱萍。张上将晚年恰逢多事之秋,宽容、仁慈、力挽狂澜,酷似老宅前主人张之洞。1993年,老鸭中东归来,改Nikon F3 为Canon EOS1-D。拿到新玩具之后,兴冲冲到张府,向张上将显摆。


张上将和夫人手中的Leic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苏北战场打炮楼缴获的。
1966年,解放军“红卫兵”将张爱萍从家中抓走,“喷气式”批斗。


2003年6月12日,八宝山,张爱萍追悼会。手捧张爱萍便装照的是张爱萍长子张翔,时任二炮副司令。后面是张爱萍次子张胜、三子张品、女儿张晓爱。张胜,上世纪80年代曾任总参作战部战役局局长,在擢升其为作战部副部长兼战役局局长、战略研究室主任时,离开军队。著有《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老元戎张爱萍上将90年代后不穿军装,自言要回老家开照相馆谋生,专给老百姓拍照,让老伴帮他冲洗胶卷。

  

20101106唐师曾:步行、傻瓜,就能看到鈥︹
胯下草泥马,掌中Mark IV,秃头空空胡“联想”,靠朋友走遍天下。
20101106唐师曾:步行、傻瓜,就能看到鈥︹
    看生活!放眼世界,目击大事。看穷人的面孔和骄傲者的姿态;看奇异的事物———机器、军队、群众、丛林和月球上的阴影;看人类的创造———绘画、雕塑、大厦、宫殿、城堡;看人类的贪婪和杀戮;看美丽的动物;看自然,看山上每一棵不同的树;看自然的反抗和报复;看灾难和战乱;看难以想像的危险;看男人所爱的女人和孩子。看!赏心悦目的看!看!惊愕赞叹地看!看,从看中得收益!
    我目睹一位“英雄”的崛起,我记录一个“国家”的灭亡……我是有历史感的摄影者,我是“语像”故事的发明人。
    想多远,走多远。Think & Walk。见地、实证。思行、合一。
    我原创、我自主、我不可替代。我喜欢、我擅长、我以此为生。
              
点击目录,亲临现场,是为“语像”: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53531973_0_1.html

视频《奥运火炬手唐老鸭语像奥运》
http://video.sina.com.cn/tanglaoya/index.shtml/ind

 

无计划、无腹稿,每天拍摄,即兴乱侃。短兵相接,随看随说,是为“语像”。漏洞百出,欢迎补漏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版权为新华社所有,使用须通过 新华社摄影部 010 63072210 。
署名“唐师曾摄、老鸭摄”为作者个人“语像”创作,不代表国家通讯社官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