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患。不仅公车造成了拥堵,而且有些乘公车者耀武扬威,为老百姓所愤恨,制造了社会的不稳定。其实,公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必要的。领导干部应该带个好头,骑车或乘公交上班。不仅如此,我们应该把是否骑车或乘公交上班作为普遍的领导考核标准。
在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官乘公交或骑车上班屡见不鲜。比如,当年的马萨诸塞州州长、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就乘波士顿的地铁上班。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也曾乘公交。如今伦敦治堵,市长一马当先,骑车上班。为什么我们的领导干部就不行呢?
北京有70万公车。如果以平均一个干部一辆计算,就是70万个干部,比波士顿的人口还 多。官太多了!这么多干部全用公车,脱离现实生活、不识民生疾苦不说,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拥堵。公车是把干部和老百姓隔绝起来的办法,应该原则上废止。
想想看,如果我们把是否乘公交或骑车上班作为干部考核标准,将是个什么情景?这可以说是创造和谐社会、矫正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良好手段。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把自己治理的地方搞得怨声载道、民愤汹汹,他或她就不敢轻易乘坐公交或在街上骑车。伦敦市长之所以能够一个人大模大样地在街头骑车,就是因为他所治理的城市有基本的治安环境,老百姓安居乐业、不会半路拦住他。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在自己治理的地方连街都不敢上、公交也不敢乘,还有什么资格在这个地方当官呢?
从历史上看,政府官员敢于在街上自由自在地走的地方,总是治理的比较好、也比较现代的地方。比如中世纪欧洲的自治城市或城市国家,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经济和文化上都最为先进。从佛罗伦萨、威尼斯、布鲁日、到阿姆斯特丹,至少在黄金时期,治理城市的官员们平日就和市民们在街上交往,形同鱼水。而这也是市民相信政府的重大原因。大家心里都很明白,如果官员一味倒行逆施,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根本无法生存。事实上,这种鱼水之势也使官员不敢倒行逆施。这是反腐的一个好手段。
和谐社会,不是说说而已,关键是要作。怎么作?领导干部要乘公交、要骑车、要和老百姓形成鱼水之 关系。这第一步迈出去,才能谈得上别的。如果领导干部在街上、在日常生活中都无法和老百姓和谐相处,那么我们哪里还可能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