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删节版经典是推卸教育责任
删节版经典营造不出理想的“世外桃源”
王军荣 (教师)
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记者近日探访发现,此前湖北省已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1月3日《成都商报 》)
所有的经典,其实都有其局限性,的确,不加选择将经典灌输给学生,是缺乏教育责任的表现,但是,将经典进行删节,然后将支离破碎的“洁本”教给学生,就能够给学生营造出理想的“世外桃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删节总是不缺乏理由。什么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说法显得冠冕堂皇,也似乎挺有正义,但仔细想想,却不难发现,这是杞人忧天、多此一举。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所以遭遇删节,是因为此话,启示的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古代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但在现在,应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以投身社会,服务社会……这是哪儿跟哪儿,现在的学生难道不知道读书并不能考取功名吗?
经典是否一定要“去其糟粕”,才能让学生阅读?这本不应成为问题,但在教育者的有意删节背景下,竟然成为难以回答的问题。理解经典,显然不能靠删节版,而教育者更不能抱有洁癖的心态,“世外桃源”是不可能靠删节删出来的。教育的责任,并不在于删节,而在于给出真相,告诉学生哪些是糟粕,告诉学生哪些是精华,给学生全面的知识,学生才有“抵抗力”,才会从容面对现实,而不会拘泥于经典。其实,“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的过程,更能提高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这正如温室中长大的孩子,是很难经历风雨一样。
推删节版经典,看似是为了学生,让学生不受经典的影响而变坏,看似是只选择优良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须不知,这其实是欺骗学生,是在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因为可以这么“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将坏的教给学生。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现实中的许多东西已经是“酱缸”,如果再不给学生全面的现实,学生将变得无所适从。在现实中,“官二代”的嚣张,学生不知道吗?为何学生喜欢“当官”,喜欢竞选成为“市长”、“局长”?
现实就是现实,在我们的周围至今还没有一个“世外桃源”,那就没有必要硬造,推删节版经典,那是在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是在“害”学生。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1-01-03/0312217500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