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成长——2010年度感慨


 


  

2010年,是“社会”生发成长的一年。


  

2010最给力的东西自然是微博。个体的人如果彼此隔绝,享受不到信息充分沟通的自由,那么,就是一个个的孤岛而已。孤岛之间横亘的是无边无际令人绝望的大海,大海不是社会。幸好,2010年,中国开始进入“微博”时代。微博看起来微薄,只能发140字以内,可是,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如果有人想控制它、打击它、削弱它、漠视它、毁灭它,就会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它代表着每个人的自由表达权,它生而自由,它自由沟通,它的群落自然聚拢,它的信息自然播撒,它就像围脖,能温暖断裂的社会,能温暖漠然的心灵。李刚门、钱云会门总能唤起无穷的围观,围观也是微观,但是微观自有蓬勃向上的社会生成动力在。所以,微博时代也是社会生发的时代。


  

2010还有房事。中国的房事已经成为启蒙普通民众的活生生的教材。特别是2010年,调控之?调控乎?调控者?调控也……所有人都裹挟进来,所有人都逐渐明白真相,所有人都聚焦关注之时,“社会感”自然而然就生发出来,无须灌输,无法洗脑。


  

当然了,当搞怪的豆你玩、蒜你狠都出现的时候,当工资不涨,物价飞奔的时候,经济问题就不仅仅是所谓经济学专家的一亩三分地里面的事儿了,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这反面激发“社会”的聚焦度。


  

无论褒贬,谁都无法否定2010最给力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非诚勿扰》为什么好看?或者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看?最根本的原因肯定是因为它像是社会的一面真实的镜子。上面的嘉宾,即使是不爱坐自行车只爱宝马车的那位,即使是曾拍过裸照的那位,即使是赖着不走就是想增加曝光率的那位在某种程度上也比《新闻联播》里说着很黄很暴*力的小女孩真实,比《快乐大本营》里拼命秀自己的明星们真实,甚至比体育比赛直播中的活生生的冲撞更真实更丰富,所以,人们爱看它。陈丹青先生说过,他甚至会一直看到凌晨,因为他喜欢它。有人说非诚勿扰是娱乐节目,可是我更喜欢把它当好玩儿的社会节目,它符合十六字方针——团结、紧张、活泼、求实。


  

在中国,虽然现在很多大学里都有社会学系,但“社会”在历史上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个类陌生概念。传统帝制时代自然不消说,那时候只有朝廷和草民,皇帝把天下看成是自家的,老百姓也把小家庭至多大家族当做生活的全部,“社会”在彼时是没有的。那么计划经济时代有“社会”吗?可以肯定的是,计划经济时代有无穷多的“单位”,每个人必须归附于单位方能获取身份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与生产甚至生存都是需要被计划的,所以,也没有“社会”可言。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愈三十年,当整个基础已经转向市场经济的时候,与之匹配的必然是法制社会,与之共生的必然是公共社会。社会必须有公民,社会必须有公共事务,社会必须有公共空间,社会必须有公共话语,社会必须有公共规则,社会必须有公共秩序,否则,就没有真正的“社会”。这些常识常态都在2010或隐或显逐渐凸现。熊培云先生的《重新发现社会》在2010年广受关注,写得非常精彩。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并不需要被发现,它会自然自主生成,用史仲文先生的观点表述,这也是“文明必在律”的必然体现。


  

新年即将来临,我期盼,“社会”的引号可以逐渐去掉,有朝一日,我们不需要再用引号来强调“社会”不是谁规定的,不是谁计划的,不是谁扭曲的,不是谁发现的。我相信,到那时候,社会将会更加美好。那样给力的场景值得我们去憧憬并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