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统计局在全国组织开展了2010年群众安全感电话调查。由于本次调查没有再同步采用入户面访的方式,这不仅意味着本年度的全国群众安全感数据将完全来自电话调查,彰显了全国统计系统的CATI系统完成大型社情民意调查并获取可靠数据的能力,而且标志着官方民调已经整装待发,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
回眸“十一五”,全国统计系统社情民意调查工作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无论在机构、人员、设备、技术,还是在管理、运作、协作、文化等方面都打下了良好基础,为迎接“十二五”时期更加繁重的民调任务积累了丰富经验。2009年6月国家统计局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统计系统社情民意调查工作会议,马建堂局长在会议讲话中将统计系统民调机构定位为统计战线进行社情民意调查的轻骑兵,将统计系统民调机构的职责定位为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服务,为人民群众反映自身诉求服务。到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统计局设立了社情民意调查机构,有26个省(区、市)开通了12340全国统计系统社情民意调查热线,省级民调机构的电访线路已近1800条,社情民意调查能力明显增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党政部门委托调查为主、自主调查为辅,全国性调查和区域性调查相辅相成的日益完善的社情民意调查业务体系框架。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社情民意调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时期。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民调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首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提法,意味着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所强调的“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四个更加注重”,要求民调工作必须及时跟进。第三,“十二五”规划建议多处涉及诸如“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与幸福、满意相关的主观评价,也必须用民意调查结果来说明。
伴随着我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进程的推进,广泛征求民意的做法已经在公共决策领域越来越普遍。而如何让民意征求过程更加规范、民意征求结果更有代表性,也越来越受到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2010年12月20日的《新京报》就用整版篇幅,发表《公共决策频征民意,公众担心走形式》的文章,列举了半个月来,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到北京“治堵新政”、“停车费新政”以及卫生部征集是否在面粉中取消使用增白剂等引来公众热议的现象,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网络平台时用时弃、征求阶段有早有晚、反馈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地回答诸如“人民群众满意吗”、“百姓生活幸福吗”、“大多数民众赞同吗”这些提问,绝不能单纯依靠少数人零星的主观判断,象郑板桥那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而必须也只能借助于专业民调特别是官方民调。因为,只有专业民调特别是官方民调,才具备调查了解民意的实力,才能保证民意征求方法的科学、过程的规范、结果的可信。从国内外民意调查的实践来看,建立在科学的抽样基础上的电话调查和入户面访,是当前形势下比较可取的两种调查方式;而就国内而言,各级统计局的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国家统计局各级派出调查机构,分别是实施上述两种调查的值得信赖的生力军。
专业民调是征求民意的利器,官方民调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听民声、访民情、知民意、集民智的得力助手。展望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已经做好准备的官方民调,一定会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加油吧,官方民调!
(注:本文已经刊载于2010年12月30日《中国信息报》统计导刊)
(注:本文已经刊载于2010年12月30日《中国信息报》统计导刊)